电视剧清平乐人物活动背景,清平乐电视剧音乐背景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11 22:50:57

第1、2集

今晚开始看《清平乐》,发现节奏确实是出奇地慢。尤其是第一集,主要人物都还没有出场,整集基本上围绕宋仁宗去皇陵寻找生母李氏、到梁家“微服私访”两件事,期间,转换了好几个场景,仁宗从皇宫到大街上,再到皇陵、梁家,最后再回到皇宫,每个场景都出现长时段密集对话,比较考验观众耐心。同时,小演员台词比较生涩,虽然明白编剧想要娓娓道来,讲述少年仁宗的逐渐成长的领悟,但是过长的对话让观众一开始有点难进入故事情节。

进入第二集节奏有所好转。吴越饰演的刘太后持重威严,和少年仁宗的青涩一配合,感觉就来了,让人看到了母子之间矛盾的张力。另外,朝堂对手戏变多,八大王赵元俨和吕夷简的朝廷论辩,刘太后罢晏殊升张耆,都颇有看点。第二集结尾很高能,王凯饰演的成年宋仁宗出场以后,王尧臣、韩琦进士及第正式进入官场,仁宗时代的帷幕缓缓拉开,很有史诗感。

节奏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既想要展示诸多历史细节,又想要交代各种人物的身份背景、性格,还想借由台词讨论一些宏大的历史主题,比如孝道、仁义、君臣之道、宋儒风范等等。剧中穿*大量的人名、官名(宋代官制又特别复杂),还有一些繁琐的制度解说,比如仁宗出宫寻母被监门太监挡住,太监说了一长串监门制度,语速太快,观众很难跟上。

电视剧清平乐人物活动背景,清平乐电视剧音乐背景(1)

不过节奏的问题也算是这部剧的特色,已经能感受到它的正剧倾向。主要情节都基本符合正史记载,宋仁宗朝的重要大臣,吕夷简、韩琦、范仲淹、夏竦等我们熟悉的人物陆续登场。对宋代社会风貌的展示确实很用心,仁宗称刘太后“大娘娘”,众人称皇帝“官家”,一番报菜名蜜饯李子雪花膏、吐蕃猪肉、鱼蓉粟米羹等让观众迷失在对宋代美食的幻想里,皇帝和大臣形式长短不一的幞头、太后的服饰冠带等等,无不充满考据感。

同时,剧中还重点展现了宋代一些重要的制度特点。例如对科举取士标准重视作诗而轻视义理的讨论,由唐入宋的坊市制度的变化。少年仁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展现出他的从政才能。问题就是不能没有主次重点,打乱主线节奏。

情节上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以多线叙事的方式推进剧情,围绕宋仁宗宫廷戏,辅以梁家人的故事线,并穿插仁宗童年补充背景。小说以梁怀吉为主人公,电视剧看来已经在梁怀吉的故事线展开铺垫。第二集进士宣科,一边是严肃的朝堂对话,一边是戏谑的后宫八卦,比较有趣。另外一个可能有争议的地方是第一集将宋仁宗知道李氏为生母的事提前,历史中仁宗知道真相是在刘太后和生母李氏都去世之后,这样的处理或许是为了增强仁宗和刘太后的矛盾展现,个人认为这样的修改还是说得通的。


第3、4集

这两集还是有节奏的问题,仔细想想让人感觉节奏慢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说教意味太浓。从第1集开始就在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在这两集又继续通过各种对话来灌输给大家。比如皇帝因梁家人自责,刘太后和苗心禾讨论了半天皇家不可有私心以害民的道理,皇帝的老师王曾跟皇帝讨论君王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谈论君主之仁的意义。对话很长又引经据典,让人感觉像在听课,说教味道太强,而且前后挺重复的。二是剧情枝蔓太多,次要人物的情节不太连贯,造成一种流水账的感觉。除了仁宗和刘太后权力的暗暗较量勉强可以串联起来,范仲淹和晏殊的几次见面交谈、曹丹姝的读书和暗恋皇帝、韩琦看皮影戏等情节就显得特别碎片化,不同人物的情节交叉出现显得很跳脱。

电视剧清平乐人物活动背景,清平乐电视剧音乐背景(2)

第4集我觉得是比较感人的一集,终于在不断治国之道、祖宗家法的说教之后开始有了点人情味,各个角色都开始有入戏的感觉了。比如曹丹姝对宋仁宗的一见倾心,少女心的萌动表现得十分清新可爱;苗心禾对仁宗真心实意的关怀,决绝献身和最后温情的陪伴也很感人;最精彩的是仁宗得知生母李氏病危后,隐忍含泪完成了重要的元旦大朝会的虐心一幕,王凯的表演确实很到位,从放空的眼神到颤抖的微表情,眼眶的逐渐湿润,到在苗心禾面前第一次袒露衷肠,哭诉心声,很戳人泪点。

画面还是很美很精致,在细节上展现宋人的雅致感。例如仁宗的“办公室”的香炉飘烟;晏殊回京和仁宗见面,身旁的茶盏还冒着热气,朝堂殿外烟雾缭绕如若仙境。也有宋人的烟火气,瓦子勾栏的皮影戏,酒楼的各式美食(又收获了一堆菜名),状元郎的大红色衣袍,官员女儿们共同插花闲谈等等,都是不错的配料。

第5、6集

刘太后正式下线,二圣之争至此告一段落,太后辅佐皇帝十二年的盖棺定论之后,算是交代完仁宗时代最重要的一个背景。

适应了这部剧比较“慢热”的节奏后,观感变好。尤其是这两集总体上情节连贯,突出了矛盾冲突的亮点,一是在太后和仁宗的对手戏很精彩,太后情绪激切的追问,仁宗平缓诚挚的回答,“我希望你康复”,一个不甘,一个释然,把人物的关键情绪传达得很到位;二是八大王造谣太后毒害李宸妃,仁宗沉稳应对舆论的情节,期间,晏殊的顾全大局,范仲淹的直言进谏,韩琦的理性分析,无不展现出宋代贤臣风范,这也是仁宗最终能够平稳处理此事的重要原因。

下面想重点谈谈刘太后。其实看刘太后临朝时的两个年号就能感觉到太后垂帘的威势,“天圣”可拆字为“二人圣”,“明道”取“日月同辉”之意。

史家对刘太后的评价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认为刘太后有汉朝吕后、唐朝武则天的本事,却本没有称帝之心。

太后刘娥的身世本身就很传奇。她是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出身微贱,十来岁嫁给银匠龚美。龚美因贫寒把刘娥改嫁,经张耆介绍入真宗王府。宋真宗年少时对蜀地女子特别向往,总想着娶一个“川妹子”,登基后即立她为后。刘皇后生性警悟,通晓史书,真宗死后,命刘太后权同处分军国重事,对她十分信任。刘皇后听政之后没有辜负先帝嘱托,有不少可观政绩,例如禁止兴建宫观,贬斥奸臣,任用贤臣,兴修水利,兴办州学等等,政治较为清明。唯一的问题就是迟迟不撤帘,在仁宗成年后仍然掌握权柄,引起朝臣不满。

电视剧清平乐人物活动背景,清平乐电视剧音乐背景(3)

第5集对刘太后人生尽头的刻画很有深意。刘太后一生纠结两件事,一是完成丈夫的临终嘱托,辅佐小皇帝,稳住赵宋江山。但太后临朝,本就容易被诟病,尤其是有着以“防范”女主、外戚威胁皇权的祖宗家法的宋代,更是对太后的一言一行极为敏感。所以刘太后临朝后仍是谨言慎行,避免被指为武后。二是如何处理好和仁宗的关系。既非亲生子,在感情上,刘太后对仁宗更多是一种教养赵氏继承人的责任感,既需要控制,又需要辅佐他。

这种纠结的感情让刘太后在死前不断追问:自己哪里对不起赵家王朝?皇帝是不是恨自己?夏竦的分析有道理,刘太后刚临朝时,如何在参政的同时,不损君王尊严,是太后需要权衡的事;刘太后临终前,如何在收回权柄的同时,不抹灭太后理政多年的功劳,不伤母子之情,是仁宗需要权衡的事。

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由男性制定,当中不乏约束女性的条文,在政治上,女主执政往往被称为“牝鸡司晨”,认为 “母后临朝,未有不乱者”。对于刘太后来说,处在这样的位置,更是需要谨小慎微,否则会背上千古罪名。她凭借个人才识,撑起赵宋江山十余年,实不容易。

刘太后晚年在服天子衮服祭祖事上的坚持,就是一种最后的确认,她惶恐不安,不甘于被认定为揽权女主,希望自己对赵氏王朝的功劳能够被认可,希望皇帝顾念自己的培育之情,所以服天子衮服一幕,显得有些悲壮。宋仁宗对着空帘说“大娘娘认为如何”,更是很有感染力。通过几集的铺垫,这位时刻牵制、威胁着皇权的母后,似乎不让人觉得可恨,反而让人感到一些可敬和可怜。如果不是身处帝制时代的帝王家,刘太后这样的才干,又能有一番怎样的作为呢?


第7、8集

这两集把重点放在皇帝废郭皇后、立曹皇后这件事上。

总结一句话就是:官家难做,皇后也难做。

江疏影很适合这个角色。曹皇后能文能武,应该有刚柔并济的气质,江疏影长得很有英气,能够压得住皇帝的气场,入宫之前,她演绎“迷妹”情怀,从小如男子一样习武学文,率真的性格很突出;入宫之后她能够瞬间进入角色,很快撑起了皇后端庄稳重的气场。

比较有趣的点在对帝后心理活动的刻画上。两人的心理从一个期待一个拒绝,转变成一个失望一个歉疚。曹丹姝入宫前几次忍不住露出笑意,皇帝第一次见到曹皇后之后的惊喜,两个人心理上的反转通过很多细致刻画构成。比如婚礼仪式前曹丹姝的几次“窃喜”,新婚当晚曹皇后在人后的落泪,仁宗新婚整日的拖延不乐,见到皇后之后尴尬的沉默。

看到现在,觉得皇宫里的统治者都好惨。皇帝,不能选自己心仪的女人,爱她就放她走,不愿让一见倾心的商人之女陈熙春(张天爱饰演)成为笼中鸟。皇后,爱你在心口难开,真实的爱意在朝臣的权衡布局之下显得渺小而无足轻重。

电视剧清平乐人物活动背景,清平乐电视剧音乐背景(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