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一名郑州市民使用社保卡刷卡乘坐S122路公交车。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本报记者 王向前 本报通讯员 付鹏辉
就医、就业,购物、加油,惠农补贴、校园生活……一张和身份证一样大小的社保卡(市民卡),却关联着郑州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要努力打造集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保卡(市民卡)?这张卡片在郑州市经历了怎样的进阶之路?
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从社保服务到城市生活
“现在出门如果不想用移动支付,只需带一张卡就行,能坐公交车,又能消费刷卡!以前出趟门,得随身带着卡包,里面光身份证、银行卡等卡片就有四五张,麻烦得很。”6月2日上午,家住郑州市丰产路的市民王娟走上公交车,拿着一张卡片在刷卡器上一晃,“嘀”的一声后,她走向座位。
王女士手里的卡片,是郑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便民“神器”市民卡。它是在市民社会保障卡(以下简称“社保卡”)基础上升级而来,由郑州市政府授权发放给市民用于办理个人社会事务、享受公共服务的多功能智能IC卡。
1999年12月,全国第一张社保卡在上海首发。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市民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种功能卡多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期盼集银行支付、社保、水电缴纳和公交卡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市民卡到来。如何更好地顺应民生需要?郑州市确定在社保卡基础上推行市民卡。
2020年10月,郑州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市民卡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郑州将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市民卡服务管理模式,在郑州市各领域实现“一卡通用、一码通城”,推动郑州市“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的改革进程。
经过两年发展,郑州市的社保卡(市民卡)建设已有成效。社保卡(市民卡)集政府服务、公共交通、居民健康、日常消费、银行业务、行业及商业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看似不起眼的小卡片,承担起民生政务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生活便民服务、小微金融服务等功能,为百姓提供便捷、实惠、贴心的服务,让居民在全市范围都可以“一卡通用、一码通城”。
记者了解到,社保卡(市民卡)的功能多以民生方面为主,仅在郑州市人社领域,通过一张社保卡(市民卡)就可以办理人社领域的就业登记、参保缴费、养老金领取等95项应用服务,而在出行住宿方面,社保卡(市民卡)可以作为有效身份凭证,在全市范围内用于酒店住宿登记等。
“社保卡优化升级后,已逐渐由‘行业卡’变为集‘政府卡’‘民生卡’‘金融卡’等于一身的‘市民卡’。”郑州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智慧城市需要“一卡通”
公共出行、就医购药、景区入园、购物消费……这些看似无关的生活场景,正在因为郑州市发行的社保卡(市民卡)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关联。
“有了这张市民卡,再也不用担心病历信息丢失了,都在里面存着。无论到哪家医院看病,这些信息都能随时调出来,一些检查结果都通用,不用再重复检查,方便得很。”在登封市人民医院,患者李先生拿着社保卡(市民卡)挂号就诊、结算报销,病情信息又以短信形式发送到患者手机上。
在做好实体社保卡(市民卡)普及的同时,电子社保卡(市民卡)也在快速推进。目前,郑州市社保卡(市民卡)持卡人数超过1280万,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电子社保卡(市民卡)领用人数已经超过796万人,与实体社保卡(市民卡)形成了线上线下并行服务,让群众体验到了更多智慧服务。
“立足群众需求,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聚焦‘关键小事’,解决‘民生大事’,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加大探索力度,形成了全省领先,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各地各部门探索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趟出了路子、树立了标杆。”河南省委改革办有关工作人员这样评价郑州社保卡(市民卡)应用工作。
城市智慧事关城市发展潜力,一卡通用事关万千市民生活。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探索推进“多卡合一”“多码合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积极打造多元参与、功能完备的数字化生活网络,提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能力。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世欣说,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城市,光有科技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拓展思维,进一步整合资源,坚持以人为本,接人气、接地气、接云端。
社保卡(市民卡)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郑州市有关负责人介绍,郑州市将不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以创建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创新应用示范区为契机,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市民卡服务管理模式,实现全市各领域的“一卡通用、一码通城”。
不久前,郑州市“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入选人社部便民服务创新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这项工作也开始向全省推广。省社保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融合搭建社保卡(市民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各类场景,实现政府、公众、产业的全面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