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胜波
春联,是春节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如凌寒傲放的红梅,在新春佳节如约绽放,成为中国年文化的美丽符号。春联是春节的标志,是文化艺术与人的思想情怀相融合的传统文化瑰宝。
每临春节,我就会忆起往年家乡的春联,亲切、温馨、留恋的情感便会由心底涌出。
春节家家要在大门上贴春联。我少时家乡很少有卖成品对联的,每当春节前,人们买来称为“对子纸”的大红纸,裁剪好,找村中的“文化人”给写春联。这时节虽然忙了写对联人,但他们为别人高看自己的书法而高兴,对上门求写春联的人也就来者不拒。
有几年临近年关,村领导为方便群众,组织村中几位毛笔字写的好的人,为各户写对联,大队给他们记工分。村里置办了毛笔、墨汁,腾出放了年假的学校教室,拼起课桌做写字台,生起炉子满屋融融暖意,拉开了写对联的阵势,每天手持大红对子纸来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
对子纸摊开在桌面上,写春联人在墨汁中蘸得笔饱,便在对子纸上潇洒自如地挥毫泼墨。他们笔走龙蛇,各显其能。有人写得龙飞凤舞,有人写得苍劲有力,有人写得飘逸俊朗,有人写得工整隽秀,不断引起旁观人们的啧啧称赞。每人一会便写出一幅,主人卷起春联拿着满意地回家。
多数人家于年三十上午贴春联,有些性急的人在二十九日下午就贴上了。家家用面粉熬好浆糊,大人在孩子帮助下,把春联端端正正贴上大门,同时在院墙、猪圈、粮囤、水缸、衣柜上贴上窄小的竖联。
红彤彤的春联辉映着家家户户,为庄户人家增添了喜庆气氛,整个村庄浸润在火红的春联海洋中。贴好的春联,和孩子们零星放鞭炮而此起彼伏的响声,及家家煮肉烹鸡炸果子而弥漫出的香味,融合在一起,便氤氲出浓厚的年味,预示着又一个新春款步走来。
大年初一一大早,喜气洋洋的人们穿着新衣,走东家进西家拜年,每一家率先迎人的是醒目显眼的春联。那鲜红鲜红的纸闪耀着喜庆的色彩,承载着讲究的格式,精妙的构思,美观的书写,真情的祝福,观之读之,令人赏心悦目。
春联寓意广泛,精彩纷呈。当年春联最常见的词语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家业兴旺”、“财源广进”,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
一幅幅对联透露着主人的心情,淳朴的乡亲们把已往的收获喜悦浓缩在春联里,又把对来年的愿景寄托在春联中。
春联最多见的是祝福家庭平安吉祥、家业兴旺发达,如:“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家业事事顺,财源滚滚来”,世俗的吉利话儿,语言直朴,一语道明,充分显示出农民群体的特点。
春联另一重要内容是烘托春节欢乐气氛,赞扬、庆祝新春佳节,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年”、“龙腾虎跃庆佳节, 莺歌燕舞迎新春”、“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春风迎佳节,瑞雪兆丰年”,充分表达了群众喜迎佳节的欢快心情。
有的春联歌颂祖国,赞美江山,如“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国泰民安”、“华夏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地不春风”、“江山千古秀,祖国万年春”,透示出人民对祖国的诚挚热爱。
有的对联体现家庭的文化向往,如“耕读世家,书香门第”、“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殷切期望家庭辈出读书人。
有的对联表达主人要秉持的道德情操和治家理念,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养浩然正气,法古今完人”、“德从实处积,福向俭中求”、“勤俭持家富,谦恭受益多”。
有许多春联句中嵌入数字,对仗工整,令人称赞,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三阳开泰,五福并臻”、“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有一副春联写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合情合理。
有的春联人们把富有精气神的动物或者一些嘉木佳卉写入联中,我很喜欢此类春联,如“龙腾虎跃,莺歌燕舞”、“龙飞凤舞升平地,燕语莺歌锦绣春”。在牛、虎交替之年,有幅春联是“金牛奋蹄开锦绣,乳虎添翼会风云”,很有气势。
有副春联是“梅花开五福,竹叶报三多”,利用梅花与竹叶的形状道出吉祥祝福。红色梅花开作五瓣,故取“五”,象征着“寿”、“福”、“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的“五福”;绿色竹叶多为三片,故取“三”,象征着“多福”、“多寿”、“多子”,反映了人们期盼“五福”、“三多”的愿望。还有幅春联道:“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联中嵌入动物、植物各两种,意为梅花的形状就像老虎在雪地行走留下的足迹,竹叶的形状恰似仙鹤站立霜田留下的爪印,暗寓梅开“五福”、竹兆“三多”之意,与“梅花开五福,竹叶报三多”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副春联词句中写入六种花木名称,“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上联中的松四季常青,竹经冬不凋,梅迎寒开放,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保持顽强生命力,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喻忠贞的友谊;下联中的桃、李、杏在初春相继开花,且有着红、白、粉不同的颜色,代表着春天的来临,以“春暖一家”比喻家庭和睦,一家人和谐团结,共振家业。
那些年,村里一些毛笔字写的好、又有点文才的老人,爱为自家写春联,挺有趣儿。
村里有位我叫大爷的六旬老人,他家每年的春联都是他写,几年中我曾留心看,发现他喜用古诗中的诗句写春联,记得他先后写过的春联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后来我猜测,老人总写古诗诗句春联,大概含有对人们炫耀他喜读诗书,腹有学问之意。
还有一位我叫三爷爷的七旬老人,他爱联系家事写自家春联。有一年他喜得幼孙,他亲撰的对联是“过大年敬天敬地,抱小孙贴心贴意”,透过联句,一位老年农民敬畏天地的虔诚、儿孙绕膝含饴弄孙的喜悦跃然纸上。第二年我看到他写的春联是“慈祥老人居宅北,乖巧小孙字溪南”,上联指他有个同族的九旬老叔居住在他家北边不远,下联说的是他为小孙子取的表字是“溪南”。可能老人撰联时仅仅追求对仗工整,其实细品起来此联真显得牵强、别扭,也无新意,远远不及前一年的春联。后来也并没听到他孙子叫“王溪南”,老人那样写,可能是他家北边不远有条小溪的缘故。
春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形势发展变化而变迁内容。我听父亲说,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现频率高的春联有“跟着共产党,翻身求解放”、“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个特殊时期,大多数人家过年时贴的春联是伟人诗词中的诗句,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还有“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等。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耕种,极大调动了群众积极性,粮食大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于是,春节期间涌现出拥护改革,歌颂党的政策的春联,有年正月我在一个山村看到一户门上的春联是“分田到户就是好,又有粮来又有草”(“草”即烧火做饭的柴草燃料),看来春联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主人自己撰写的,字体歪歪扭扭,内容土俗无艺术性可言,却充分展示出获得丰收的农民的喜悦、感激之情。
在我对春联的记忆中,还有几桩贴春联发生的趣事。
那些年,农村中大多上年纪的人文化水平甚低,有人甚至不识字;人们普遍不讲究贴对联的规则,因此贴春联发生差错出洋相的事儿并不少见,这类事现在想来有趣得令人发笑。
有年大年初一,我到本家一个我叫大爷爷的家去拜年,大爷爷无儿无女,与老伴相依为命,是村里“五保户”。在门口,我见他街门贴的春联是“接财接福接平安,红梅盛开迎春来”。我心中诧异,这不像是一幅联儿?难道是两幅对联贴得串混了?看到房门贴的联,果然不出我所料,是“鞭炮震响催腊去,迎喜迎春迎富贵”,大爷爷把两幅联的下联贴到了街门上,而把两张上联贴到了房门上,我不禁哑然失笑。我对大爷爷说了春联贴混了,他苦笑下说:“我和你大奶奶都不认字,两个凑合贴上了,谁知稀里糊涂贴错了。”我说应该找人帮忙贴,大爷爷说,过年了,家家忙乎乎的,不想麻烦别人。
有年除夕中午,我看到我本家一个大伯正在贴街门的春联,他儿子即我堂哥在帮忙。一扇门上已贴好春联,写的是“万物自生大有年”,大伯手中拿着已刷好浆糊的春联,正准备往另一扇门上贴,我看到这张联上写的还是“万物自生大有年”,堂哥正满脸疑惑看着春联和大伯。我忙说:“大伯,怎么两扇门上贴的联儿一样?贴错了吧?”大伯急忙端祥贴好的联和手中的联,说:“可真是贴错了。”忙揭门上的联,被浆糊洇湿的联被揭破了。他急忙向正屋走,我也跟上,看到两扇房门上贴的一样的联,是“万物自生大有年”联儿的两张上联(因时隔六十年,我已忘了联句的内容),联儿已牢牢地黏在门板上,揭不下来了。大伯生气地看着堂哥,说:“我不识字,你也不识字吗?看你弟弟比你小两岁,人家能看出对错,你怎么就看不出来?”堂哥唯唯诺诺地说:“贴房门联时,我就看出两张联是一样的,想到是大人贴的,肯定没有错儿,就没告诉您。”堂哥脑子比较笨,反应迟钝,他虽然早我两年上学,由于学习不好,蹲了两级学,现在和我是三年级的同学。幸亏大伯家和我家剩有写对联的红纸,大伯找人重新写了春联。
由于旧时的书是竖排的,要从右侧读起,所以对联要从右向左书写。张贴春联要符合传统规则,上联要贴在人面对的右侧门上,下联则贴在左侧门上。而在农村人们贴春联,往往不讲究规则,有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贴春联还有讲究,不分青红皂白,贴上便罢。
春联从远古走来,如今依然熠熠生辉;那氤氲挥发着岁月沧桑、人间烟火气息的春联,如一抹绚丽火红的霞彩,永远飘荡闪耀在我的心中。
(以上插图照片由马素平拍摄提供)
壹点号海岛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