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马诗,咏马的五言绝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13 18:24:23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咏马诗。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壮游洛阳,见友人房兵曹的一匹西域胡马,大为赞赏,欣喜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马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这一段论述千里马的名篇,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自古以来,宝马赠英雄。这匹大宛胡马,棱骨刚劲,双耳如竹,脚底生风,遇到了主人房兵曹,也正可谓宝马遇英雄。可以想见,房兵曹骑着它,叱咤风云,纵横疆场,所向披靡的样子。

诗人也渴望建功立业,渴望遇见伯乐。赞美这样一匹宝马,冲阵*敌,报效祖国,其实也是一种自喻,说自己也是学富五车,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渴望得到伯乐的赏识,能够有所作为。

胡马,名大宛,来自西域,它棱角分明,刚劲有力,锋芒毕露,气势非凡。“锋棱”,指马的棱角,气势凌厉、刚直方正。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竹批”,竹削。“峻”,尖锐。两个比喻,“双耳”峻如“竹批”,“四蹄”轻似“风入”。只此十字,刚劲有力,比喻贴切,刻画传神,一下子就将名马的气势、速度写活了。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句写得真是漂亮。一则实写名马的纵横驰骋,千里奔袭,无可抵挡,值得生死相许。二则虚写自己将生死置之度外,报效祖国之决心。只要给诗人一个机会,他定然也要像这匹宝马一样,马革裹尸,不惧生死。三则写出了“士为知己者死,马为知己者良”的牺牲精神。四则彰显了为了理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奋斗精神。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尤其激赏句中“真”字的运用,他说:“用一‘真’字,言外大有人不如马之意。”在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人值得你为之“托死生”呢?诗人看到了这匹名马,就有了“托死生”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于名马的一种知音相惜。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骁腾”,谓骏马奔驰飞腾。能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一匹骏马,真是可以纵横天下,万里如风,驰骋疆场啊。

张綖在《杜诗通》中,高度赞美这首诗说:“此四十字中,其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而形容痛快;凡笔望一字不可得。”“凡笔望一字不可得”,无疑是给予这首诗最高的褒奖。

多少人一生向往成为这样的名马,更渴望遇见赏识它的主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生之悲,莫过于此。

纵览全诗,语言精准、形象生动,名马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在眼前,诗人之羡、之志、之情、之赞,无不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一颗壮怀激烈的雄心,跃动在大唐的天空,千载而下,依然能够被其诗境感动。

咏马诗,咏马的五言绝句(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