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一道题做不出来,大人或者高年级的学长学姐看了看就说:“这不就是XX题稍微变了一下么?你要学会举一反三啊!”孩子点点头,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看完这段对话,想必许多人都会心一笑。举一反三能力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但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吗?
或者换一种问法,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否能后天培养呢?
我的回答是:能。
孩子为什么不会举一反三?大人发现孩子举一反三能力弱,一般是根据学习上的具体表现。但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只能算是“症状”,它的“病因”却藏得很深。我们一起来分析:
首先,什么是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既然要类推,就得先愿意动脑想。
也就是说,举一反三的核心在于“想”。
所以,我们的问题就从“孩子为什么不会举一反三”,变成了“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动脑去想”。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人动脑呢?
在大部分情况下,人在想要获得某种东西时,就会动脑思考。
动脑想的内在动机是“我想得到”。
而现在的很多家庭里,孩子无论想要什么东西,或是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会哭会闹,就会有人来替ta解决。甚至,孩子都来不及遇到困难,因为困难全被大人们挡在外面了。
大人“给予”的速度,比孩子的需求快得多。
比如做题时,孩子稍微一个迟疑,父母就开始讲解了。这并不能提升学习效率,只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说话的那个人,才是主动思考的人。
大人的过多“给予”,剥夺了孩子产生“*”的权利,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独立动脑思考的机会,也就无法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所以,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本质上是另一个问题:如何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一,大人学会“静音”。
我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过《正面管教》中的一个观点:等待孩子求助,并且给孩子设定时间范围。
比如,我只有晚上8:30-9:00之间有时间跟你一起看看你遇到的困难,其他的时间我未必有空帮你,我有我自己的事要做。
这不代表我们要用条件来“威胁”孩子,而是引导孩子主动张口,让他有逻辑地陈述原由,进而获得帮助。
孩子做题时,如果他没问,不要主动讲解;他问一道题,就给他讲一句话。
如果孩子没来求助,就跟老师配合一下,问问孩子作业的提交和完成情况:看看孩子是否通过和老师、和同伴的交流解决了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是如此,比如孩子因为不爱喝水导致嘴角起皮,就带着心疼的表情问问孩子:你的嘴怎么了?而不是直接下命令:多喝水。
第二,大人学会拒绝和“装傻”。
上一步是引导孩子求助,这一步是在孩子求助的时候,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比如,学校布置了手工作业,孩子向家长求助,家长一定要说:我也不会呀,怎么办?看看孩子怎么说。无论孩子的回答能否真的解决问题,他都经过了一次思考。
最后家长可以说,你想什么都没做出来空手去上学吗?等待孩子说出“不想”之后,装作很为难地说:我愿意帮你分担一下,你觉得我们应该先做什么,怎么分工?
总之,要时刻记住,这是孩子的作业,要由他主导完成。
第三,多问为什么。大人要多问,也要鼓励孩子多问。
这一点与第二点的本质相同,都是在引导孩子思考。
比如洗碗,先刷筷子、勺还是先刷盘子、碗?为什么?再比如买东西,网购还是去商场?去小店还是去大超市?为什么?让孩子进行选择很容易,但能说出选择的依据就不容易了。
这个“为什么”就是让孩子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做事的依据。
学习中的举一反三学习能力源自于生活,上述几点做到之后,孩子做题时如果还是不会举一反三,就有可能是在知识学习方面有漏洞。查缺补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每节课后口述总结课堂学习知识点,完全理解基础知识点。一定要知道结论是怎么来的。
了解各种结论的由来,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结论的印象,另一方面,一些结论的推导过程也蕴含了非常经典的数学思维。这一点主要靠老师传授。如果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接触到的是“你只要记住这么做就行了”,那么孩子自然就只会套公式,谈不上什么思考了。
而每个小朋友课上精力、效率不同,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保证每个小朋友的完全理解而非硬记住了结论。
让孩子在聊天中口述,是最有效的加深理解的方式。家长可以在课后闲聊中,引导孩子完成口述。
第二,鼓励孩子在做完一道题后,去思考这道题目可能存在的变化。
在日常练习中,不要给孩子设定多少时间内一定要做多少题,否则孩子势必做完一道题就立刻开始下一道题,根本不会停下来思考这道题目还有怎样的变化。
另外,家中常备各类练习册,家长帮助孩子筛选一些难度适合的题目,也能起到一定的巩固拓展效果。
第三,肯定孩子的每一次思考,帮孩子把他编出的题目分享给其它人。
发个朋友圈、或者发给老师或其他同学伙伴互动一下,都是增强孩子成就感的好办法。孩子通过思考获得的成就感,一定会反作用于思考。
总之,举一反三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习得的能力,其本质约等于“思考”。大人做到少说话、多装傻,便能给孩子更多思考的机会,从而启发孩子思考。再通过对于题目的练习,便能把生活中习得的举一反三能力,迁移到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