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流逝,印度教发展,种姓制度的兴起,圣女一词逐渐变味,不再象征着圣洁,不再成为教徒和神明沟通的链接,她们被迫堕落成寺庙僧人和信徒们的“玩物”。
谁能想得到,最初的印度圣女才貌双全,在重要的节庆里会跳传统的舞蹈,是教徒们心中最圣洁的人呢?
除了13岁成为圣女的佩恩卡,还有12岁在田里干活被看中的玛拉,面对每天如此淫乱的生活,两人的脸上只有无奈。
佩恩卡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她如果不是圣女以后想做什么,佩恩卡没有犹豫直接说“想当护士或者医生”,记者又问她想不想读书,佩恩卡点了点头“想”。
可是,佩恩卡这一生都不可能有机会读书,也不可能当护士或者医生,她只能是圣女,终生不能结婚。有人会问为什么呢?难道佩恩卡等人不想摆脱这种境地吗?难道她们不想走出印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吗?
这就不得不提到前头说的种姓制度。
印度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宗教,主要体现在“吠陀大启”、“祭祀万能” 和 “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其中“婆罗门至上”的教条相当于印度种姓制度。
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雅利安人进入到印度,和当地的民达罗毗茶人打战,并将当地人变成了奴隶,赐叫“达萨”,这就是印度最早的种姓制度,这时只是大范围的区别外人(达萨)和自己人(雅利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雅丽安人内部也开始出现以职业划分的种姓制度,最早时只有三个种姓。
一是管理宗教事务的僧人贵族,叫“婆罗门”;二是掌管行政、军事的世俗贵族,叫“刹帝利”;三是做生产活动,通俗来讲就是打工人叫“吠舍”。再加上“达萨”,一共四个种姓,形成了最早的印度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都是雅利安人内部区分的,信奉的是同一宗教,他们的孩子也会按照宗教传统举行“再生礼”,也就是获得宗教和精神层面上的“再生”。而达萨(此时叫做“首陀罗”)是不被宗教救赎的,所以他们不能参加“再生礼”,只能做最苦最累最低贱的活。
由于宗教的不断强大、进步,婆罗门这一种族给自己编纂典籍时,把自己捧到了只低于神明一阶的位置,认为他们是最优越的,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婆罗门的财产,他们有资格享受这一切。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极度信仰宗教的国度,社会再如何发展,宗教都占据了极大的位置,所以,种姓制度即便非常不合理、不公平,但它依旧是今天的印度人不得不遵守的。
举个例子来说,印度教将从事与神相关的职业认为是最纯洁的,把狩猎、捕鱼、洗衣、清扫等职业认为是最污秽的,只有社会最底层的“贱民”才可以从事污秽的职业。
如果你在印度从事了捕鱼这项工作,那你,你的子孙后代,只能一直捕鱼,不能做其他的工作。如果你从事和神有关的工作,那么你就不能接触做“污秽”工作的人,更不能从他们手里接过任何食物。
种姓制度不仅在社交上有极其苛刻的要求,同时,还不允许不是一个种姓的人通婚,比如你是刹帝利,就只能找刹帝利这个种姓的人结婚,不能和婆罗门、吠舍、首陀罗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