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在湖南的岳阳城,有一座建筑,它与城市同名,但名气却比所在的城市还大,它正对着碧波万顷的洞庭湖,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墨客踏足提笔,用一篇篇诗文让其名动天下。
而这个地方,自然就是岳阳楼。
对于不少人来说,第一次知道岳阳楼,应该是课本里范仲淹写的那篇《岳阳楼记》,但实际上岳阳楼的历史要更为悠久。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而据传是到了唐朝,巴陵城改名为岳阳城,再加上大诗人李白登临此楼时,写了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岳阳楼的名字才开始流传开来。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诗仙的这首诗自然是极好的,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但若干年后,一向视李白为偶像的杜甫,却在岳阳楼写出了一首流传更广,更让人动容的诗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从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杜甫的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距诗人生命的终结不到两年,年近花甲的他生活凄苦不堪,不仅年老体衰,还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时,虽发出了由衷的礼赞,但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所以不免感慨万千。
诗的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整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整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更是被后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而不论是李白的浪漫瑰丽,还是杜甫的沉郁顿挫,他们的诗篇。都让岳阳楼的美名,愈发地流传开来。
到了宋朝,岳阳楼已是与黄鹤楼、滕王阁并列的、天下闻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了。
而也正是在宋代,范仲淹为岳阳楼写就的那篇《岳阳楼记》,让岳阳楼的诗文里,又多添了一颗明珠。
庆历六年,范仲淹等人发起的“庆历新政”失败,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恰逢他在岳州做太守的好友滕子京来信,邀范为岳阳楼作文,于是怀着满腹对国家的忧思,范仲淹来到了岳阳楼,望着浩荡的洞庭之景,写下了一篇意味深远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