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有这样一位大诗人,苏试对他相当佩服并且赞不绝口!有诗为证: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在这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最近我也特意读了关于韩愈的诗以及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韩愈,字退之,号昌黎,今河南省孟州人,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还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见其才华横溢。
纵观韩愈的一生,堪称跌宕起伏。韩愈出身贫寒,早年父母及兄长亡故,是由嫂嫂抚养长大的。深知生活不易的他,从小立志好好学习,经过多年寒窗苦读,他也顺应时代潮流,加入科举考试的大军。然而世事难料,前三次他都落选了,直到第四次才考上,接连又经历三次吏部考试的失败。可想而知,满腹才华的他当时有多失落。空有一腔报国热忱却无处施展,是对一个文人最痛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一篇有感而发的《马说》横空出世。“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写出了多少怀才不遇之学子的心声。也正是由于他深知不被重用的痛苦,所以他后来提携了孟郊、贾岛、李贺。他所经历过的痛苦,是断然不能让其他有才华的人再尝一遍的。
李贺曾经好不容易通过了科举考试,却受阻于吏部的考试,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竟然是他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是谐音,犯了忌讳,所以不能考进士。韩愈愤然写诗为李贺辩护,说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父亲要是叫仁,那儿子还不能做人吗?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这种侠骨风范不正是中国历代好儿男的精神缩影吗?
韩愈后来做了“四门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老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他此时的感悟。这句话与几千年前《论语》里的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遥相呼应,旨在告诫我们,学习不分先后,处处皆有学问。在我们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更是要不断学习,并且全方面学习,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去探索现代文明的密码。
之后,耿直的韩愈因为上报皇上旱灾实情而惨遭贬官,他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刻苦钻研学问、推敲诗文。有一次贾岛骑着一条小毛驴,一边在街上走着,一边思考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用“推”好还是“敲”好,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轿子,当韩愈知道原委竟一点也不生气,还帮着贾岛一起琢磨,最终决定用敲字,在万物沉睡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能以动衬静,突出夜深人静的韵味。
唐宪宗上台后,他又回到长安身居要职。这一时期他有感而发,一首《晚春》便跃然纸上。“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首诗描写了花儿们趁着春天还没结束,继续争奇斗艳的景象。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抓住机会、时刻准备着呢……
当韩愈因直言上柬第二次遭贬官时,他又写了一首名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里表达了韩愈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里还考虑自己的余生呢!远离家乡,又逢大雪封路,悲伤至极的他甚至做了必死的准备。今天,当我们再度品味这首诗时,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幅忧国忧民的情景顿时浮现在我们眼前。
好在后来皇帝终于读懂了韩愈的报国之心,再度调他回京,才有了后来韩愈孤身一人前往藩镇叛军营地成功说服叛军主帅归顺朝廷的事迹。这也就是苏轼为什么称他“勇夺三军之帅”的来历。
韩愈在五十三岁那年病逝,后世给了他极高的评价,无论是诗词歌赋方面,还是人格魅力方面,他都成了后世赞扬的楷模。
读了韩愈官路坎坷的人生经历,再对比我们当下幸福的生活,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在面对一点点挫折的时候就轻言放弃呢?人生是一次长途旅行,喜怒哀乐都是必经风景,不要因为今天的一点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让我们像古人那样豁达、坦然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