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中有大量写景状物的篇目,大自然的风花雪月、草木山石、鸟兽虫鱼均是诗人词人的宠儿。作为微小昆虫的蝉,也逃不过诗人的慧眼。写蝉的古诗词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古诗词中的“蝉”。
最早写到蝉的诗歌出现在《诗经》里。《诗经·七月》中写道:“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四月份草长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听得见蝉鸣。《诗经·荡》中也写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蝉鸣如沸水一样,扰乱人的思绪。这里的蜩、螗指的都是蝉。
先秦时,写到蝉的诗歌多写其鸣叫。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将蝉入诗已不单单是描写其声音,而是对声、形、生活方式等进行多方面描写。如南北朝时期范云的《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液,飞音承露清。”此诗就对蝉的多方面进行了细腻的描述。
此外,魏晋时期的诗人在写蝉时,已将蝉赋予了感情色彩。陶渊明在《己酉岁九月九日》写道:“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西晋的陆机在《拟明月何皎皎》中写道:“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这里的“哀蝉”、“寒蝉”正是作者对蝉赋予了感情。
等到唐宋时期,诗词创作已经达到顶峰,写蝉的篇目也大大增加。诗词中的蝉与文人多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唐宋文人在诗词中多有用到托物寄情的手法,蝉被赋予诸多情感象征。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古诗词中蝉的意象。
(一)报时令之变有一个成语是“蝉不知雪”,蝉往往六七月份生,到秋天便会死去,是等不到冬天的。所以,蝉鸣多在夏末之际,古人也以蝉鸣作为秋天到来的信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就将蝉与秋联系在一起。潘安在河阳做县令时,写下“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徐陵在《山池应令诗》写道:“猿啼知谷晚。蝉咽觉山秋”;薛道衡的《夏晚诗》中也有“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之句。
唐以后,将蝉看成报秋使者的文人不在少数。刘禹锡在《始闻秋风》中写道:“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里的“君”和“我”都指秋风,去年诗人看菊花与秋风告别,如今听到蝉鸣知秋风又回来了。白居易在《宴散》中也写道:“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在白居易看来,蝉鸣意味着夏天将尽,秋天将至。此外,南唐诗人李中也有“千里梦随残月断,一声蝉送早秋来”的诗句。
(二)衬环境之幽蝉通常在浓密的树荫下鸣叫,能听见蝉鸣之处,也多为僻静之地。所以,文人也常通过写蝉鸣来衬托环境的幽静,听蝉鸣也体现了文人的生活情趣。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出惊动了在树枝上栖息的鸟,蝉鸣让夜晚显得更加的寂静,这首《西江月》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词,展现恬静的生活之美和词人对山村生活的乐趣。南朝王籍在五言诗《入若耶溪》中,就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以动衬静,以蝉噪和鸟鸣来写山林之幽静。
再如,唐代诗人姚合在《闲居》一诗中描写自己的闲静生活,“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此处也正是以蝉声来衬自己住所之幽静,现自己闲居之心。
以上佳句多用蝉鸣反衬环境,还有以蝉鸣来正衬环境之静的诗作。李白的题画诗《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中有“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之句,这两句就是以听不见蝉鸣直接表现环境的幽静。
(三)引思乡之情由于蝉鸣多预示秋天将至,古人又多有“悲秋”之感,所以蝉鸣也极易引人悲伤。尤其是在外的游子,闻蝉鸣后往往心中增添愁绪,起羁旅思乡之情。借“蝉”来诉思乡之苦的诗人不在少数。
唐代诗人陆畅闻早蝉之鸣,忆故乡之秋,写下《闻早蝉》:“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蝉鸣还引起白居易的愁意和乡心,他在《早蝉》一诗中写下“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理学大家朱熹也曾听蝉声起羁旅之思,作《宿山寺闻蝉作》一诗:“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写秋思之蝉的诗人还有很多,唐代卢殷有《晚蝉》一诗,“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张乔的《蝉》,“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还有耿湋的《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
蝉本在自然鸣叫,但因文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本是平常的蝉鸣被赋予特殊的含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其实是文人移情于物的一种体现,人的心境如何,外界事物在人的眼中就是如何。
(四)抒心中之意蝉的叫声较为凄厉,文人多借此渲染凄清的氛围。如柳永《雨霖铃》的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蝉鸣奠定全词的哀伤的情感基调;赵彦端《点绛唇·憔悴天涯》一词用“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来收尾,视听结合,渲染淡淡的忧伤。
蝉鸣还可表现凄楚之情,抒发心中失意。离愁别恨,宦海浮沉,命运之苦,诗人们的种种凄苦经历都可以借蝉来表达。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经历仕途挫折,就写过“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将蝉鸣视为蝉泣,以蝉旁的露水喻蝉的眼泪,移情于物,抒自己心中之悲;白居易在《答梦得闻蝉见寄》中有诗句“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借蝉声抒发心中离别的愁苦和自己对友人刘禹锡的思念。
还有陆游的《秋日闻蝉》一诗,“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这也是借蝉鸣写离愁别恨的佳作。再如晚唐诗人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南宋词人王沂孙《齐天乐·蝉》中的“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都是借蝉鸣来抒心中块垒。
(五)喻高洁之性古人认为蝉居住枝头,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常用此来喻自身心志高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著名的“咏蝉三绝”就是借蝉发声,托蝉言志的佳作。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写出了蝉清高俊朗的特点。蝉生性高洁,自可蝉声远扬,无需凭借外力。人亦如此,只要高洁自信,何惧声名不能远播。
再如骆宾王的《蝉》中写道:“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含冤入狱,有冤难辩,有屈难伸。露重风大,蝉欲飞不得,欲响无声正是他自己现状的真实写照。蝉之高洁,正象征骆宾王心性高洁。
早在魏晋时期,文人就有专为蝉作赋的先例,傅玄在《蝉赋》里言:“美兹蝉之纯洁兮,禀阴阳之微灵;含精粹之贞气兮,体自然之妙形”;曹植在《蝉赋》里文:“实淡薄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这些都是对蝉高洁淡薄品德的美好赞许。
(六)结语以上是诗词中常见的“蝉”的意象。此外,还有种不常见的意象,由于蝉的生命短暂,诗人也会见蝉产生岁月蹉跎,鬓发衰白的感慨,如陈子昂在《感遇诗》中就发出“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的叹息。
王夫之有言:“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文人写景,多移情入景;文人写物,多为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之作。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常用。尤其是在诗词繁盛的唐宋,文人已将托物寓意的手法应用自如,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
从先秦到清代,写蝉的诗词有很多,“蝉”在诗词中的意象大体可以归为以上几种。清楚“蝉”的文学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马思莹《蝉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的独特意象》
2.洪合民《古诗词中的“蝉”意象解读》
3.舒韶雄《诗意地栖息的蝉——古诗中蝉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