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鄱阳湖继续萎缩,早在2002年就有人提出了在鄱阳湖入江口修建水利枢纽工程的想法。这个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枯水期通过闸门调控来蓄水保护鄱阳湖生态,在汛期则全开闸门让江湖连通。
随后多年,鄱阳湖的水坝在不断论证之中被多次提及。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七个受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赫然在列。
如果大坝建成,鄱阳湖在枯水期水量偏少的问题会得到缓解。但是,这个水坝工程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和质疑。
一些专家和民众认为,修建水坝会破坏鄱阳湖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动态变化,影响江豚、候鸟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和迁徙,加剧湿地退化。
修,可能带来新的问题;不修,同样面临很大的问题,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正因为如此,鄱阳湖水坝在争议了20多年后,仍停留在环评阶段。
水坝是否靠谱?还需三思而后行那么,修建水坝到底靠不靠谱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和评估这个工程的利弊得失,既要看到短期的效果,也要看到长远的后果。需要在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和负责的判断。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已有的研究和论证,修建水坝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期的利益,比如缓解枯水期的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紧张,改善湖区供水、灌溉、航运等方面的条件,增加发电和旅游等方面的收入,拉动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但是,从长远看,修建水坝仍然是弊大于利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修建水坝会改变鄱阳湖与长江、赣江等河流的自然联系,打破江湖关系的动态平衡,影响水文节律和水量分配,造成水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同时,修建水坝会削弱鄱阳湖的防洪功能,增加下游地区的洪涝风险,也会增加上游地区的旱涝风险,对流域内外的防洪安全造成威胁。水坝建成后,水位上涨占用和破坏大量的湿地资源,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价值,加剧湿地退化和沙化现象,降低鄱阳湖对气候变化的缓冲作用。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水坝可能会威胁江豚、候鸟等珍稀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影响它们的栖息和迁徙,最终导致物种灭绝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