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学校举办过一个“国际美食展示”(international cuisine parade)活动,学校要求每个参与家庭带一道主食,再带一道甜点或者沙拉。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参加女儿这个新学校的活动,所以太太很认真地准备了一大盆麻花和一大盆水果。到了学校一看,各国风味的食物堆满桌,四周挂着“万国旗”,不同肤色的家庭排成长龙吃“百家饭”,真正叫国际家庭大聚餐。
吃“百家饭”在美国十分流行,在英语里叫POTLUCK,就是朋友们聚餐时,各家各带一两个菜去,凑到一起,就是丰盛的自助餐宴。
作为移民国家,美国学校的学生多元化,而这些学校也以其多元化、国际性为荣,通常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之夜”。女儿今年这个学校白人学生占68%,亚裔学生占20%,拉丁裔学生占4%,黑人学生1%,被公认为是好学校。女儿班上的30名学生来自美国、中国、韩国、日本、法国、印度、孟加拉、俄罗斯。虽然只是小学3年级,但他们的历史课程已开始教外国文化,这个学期讲授了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文明,还组织学生参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博物馆的中国秦兵马俑展览。
当晚我们全家从学校餐厅取了各国美食,回到教室里,与女儿的老师共进晚餐,这是老师与家长交流的好机会。女儿当天刚拿回本学年的第三份成绩报告单,又全部是“O”(outstanding),我奖励了她10美元,又劝说她捐出5美元给玉树地震灾区,今天下午她高高兴兴地捐到中文学校去了。
说实在话,因为各国食物太多样了,大杂烩,吃完了,也不知道哪样是哪国的,就是觉得吃来吃去,还是中国饭最对自己的胃口。看到太太准备的麻花和水果盘很快被一扫而光,我们还是很高兴。
(我家准备的麻花和水果)
这个学校的“国际文化”展示活动组织得不如女儿去年那个学校。去年女儿那个学校除了国际美食展示外,还有各国学生穿着民族服装在校内游行,以及文艺演出、文化展示等,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下面是我两年前参加那个学校的“国际之夜”后写的博文:
(韩国学生有这样的机会总是身着民族服装)
昨天晚上参加了我女儿小学的“国际之夜”,这是美国很多小学每年都会举行的一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展示并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和父母分享其祖籍国的文化,通常会有国际大会餐,大家把代表各自国家的食品端到学校餐厅。我女儿所在的这个学校“国际之夜”组织得很好,除了国际大会餐,还有游行、才艺表演、展台等。
身在国外,总是忘不了抓住每个机会向老美展示中国文化,女儿刚在中文学校学的舞蹈正好派上了用场。一段两分钟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女儿跳得很认真,博得一片喝彩,好几个美国家长向我大加夸奖,我也觉得脸上满有光彩。
临来之前,让老婆炸了一大盆自家包的饺子,端到学校,聚餐开始不到10分钟,便被瓜分一空。我发现美国人非常喜欢中国的炸饺子。看到我们的中国食品受欢迎,心里自然很高兴。
我女儿的学校称得上是国际大家庭,白人占6成以上,亚裔也很多,大概占了3成,剩下的是西裔和黑人。这个学生结构,通常会被认为是好学校,因为亚裔家长通常很重视子女的教育,而白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孩子的教养也相对较好。像我女儿班上24个学生,亚裔6个,黑人1个,西裔2个,剩下的是白人。
昨晚的游行其实就是不同种族的孩子身着各自民族服装,举着祖籍国的小国旗,绕校一周。我女儿自然挥动的是五星红旗。总共有20多个国家的学生参加,主持人高声念着国家的名字,引来家长们一阵阵的欢呼,还真有点像小奥运会的入场式。
从这个“国际之夜”,我发现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侨民真是团结。日本学生的妈妈们穿上和服,举着自家带来的大幅太阳旗,加入孩子的游行队伍中,在展示会现场还举办有奖知识问答,答对的奖品竟然是日本自卫队的小贴画;3个韩国小女生在台上表演跆拳道,一脚踹去,居然能辟开薄木板,博得满堂欢呼。
相比之下,华人表现得就不那么抱团,也没人组织。最明显的就是国际大聚餐,韩中日三张桌子一字摆开,韩国最丰盛,满满一桌,什么冷面、打糕、泡菜之类的,还有3位韩国妈妈在那里服务;日本妈妈也端来饭团、凉面,美国家长还特意拉着孩子到日本桌前,指着一种日本小糕点说,这玩意很好吃,一定要尝尝。日本妈妈英语很烂,但笑容可掬。中国的桌子显得有点空荡,只有一盘炒饭、一盆炒面和我们端去的一盘炸饺子,虽然在全场不算最差,但夹在日韩两桌之间,也没人在场关照,显得有一点寒碜。
当然,有三四位华人家长还不错,把展台布置得挺像回事,什么对联、灯笼、工艺扇子、中国书法,还有中国画册。有这份心思,让人挺感动的。
说实话,积极参加“国际之夜”的华人家长并不多。在美国,许多华人忙着赚钱,忙着工作,但对于社区和学校的活动并不热衷。美国的学校经常希望家长能到学校当义工,每次两个小时,一个学期也就是一两次。时间不多,但如果家长都能积极参与,这个学校一定欣欣向荣。过去两年,我和我老婆经常参加女儿学校的义工活动。遗憾的是,华人家长的身影不太常见,也许大家都忙吧,顾不上,但关键是有那份心思。
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是就近入学,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聚居区学校生源质量较好,学校也就好,华人家长即便没钱,也要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这种好学区。但是,很多华人家长仅仅是把孩子送进去,至于出力帮助学校,参与学校活动,似乎与自己无关。现在有很多文章反思中国人的功利性,我想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到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