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自贡城郊的仓库,每天都从这里打包发货近3000个竹编。(摄影 海顺)
是生意,更是情怀
日销3000单,都是什么人都在买呢?龚勋说,广东和浙江的消费者买得多,大概是因为四川人去这两个地方打工比较多,还有些是从四川嫁过去的,对于竹编筲箕这种用品怀有一定乡愁。
“我记得有一次,云南有个县城的银行买了几百个箩兜,他们发放到各个网点用来装现金、票据等。”在龚勋的“杨四姐农家店”,各种各样的产品款式和型号有几十种,龚勋的母亲还设计一款带防蚊帐的簸箕,申请了专利。
现在竹编生意已初具规模,但是龚勋每天仍然焦虑,除了运用开直播、拍短视频等手段增强带货之外,他更担心的是货源问题。“做竹编的还是以六七十岁的老人为主,有的供货老人,身体突然生病了,也就没法做了。”
为了带动销量,龚勋和合伙人一起拍摄搞笑短视频。(摄影 海顺)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编,出去打工赚钱更多。”陈淑芳的感叹也代表着手工竹编的现状。从业人员老龄化、分散化,手工编织耗时长且后继无人,是当前手工竹编存在的普遍问题。
售前竹编的最后一道工序:火熛去毛刺。(摄影 海顺)
龚勋也在想办法提升编织的效率。划竹丝是所有工序里最费时间的,如果用机器来代替,基本上可以提升一半的效率。他也曾经跟编竹编的老人们提过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但大部分老人比较念旧:“我们一辈子都是这么编的。”
渐渐得,龚勋也感觉到,在网上销售竹编不仅仅是生意,更是一份情怀,“我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编竹编,我的奶奶、父亲、母亲,都会这门手艺,很多记忆也都留在了这些竹筐竹篓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