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盛夏时节,北京不少街道两旁的树干上又被钉上“蚕茧”了。虽然“蚕茧”上标着“周氏啮小蜂”,但仍有不少市民疑惑:这到底是干吗用的?这“蚕茧”能不能拿回家养?
交道口东大街投放的“周氏啮小蜂”
7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交道口东大街,路南侧的行道树上用木签钉了不少黄色外壳、拇指大小、上下开口的“蚕茧”,“蚕茧”上用蓝色字体标注了“周氏啮小蜂”,几乎每隔一棵树上就有一个。虽然已经标注了名称,但仍引来不少人的好奇。“妈妈,这里边的蚕蛹跟我们在市场里买的那种一样吗?我能不能拿这个‘蚕茧’回家养啊?”一个男孩询问妈妈,妈妈赶紧拿起手机搜起了“周氏啮小蜂”。其实不只在这条街上,许多市民在前门、颐和园、一些郊野公园的树干上也发现了这种“蚕茧”。
北京林保站防治科科长赵佳丽介绍,树干上钉的这种“蚕茧”是含有周氏啮小蜂的柞蚕蛹以及它的茧壳,每个柞蚕蛹里有近5000只周氏啮小蜂。而该小蜂可以用来防治美国白蛾等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是杂食性昆虫,会吃掉很多种类的树叶,危害很大。所以,采用这种手段是通过“以虫治虫”的方式来进行生物防治,维持生态平衡。
交道口东大街投放的“周氏啮小蜂”
有一些市民提出疑惑:为什么总在夏季见到这种“蚕茧”?对此,赵佳丽介绍说:“美国白蛾一年会生长三代,但周氏啮小蜂适合生长的温度也有要求,一般夏季温度才会比较适宜。”所以每年的投放工作大约会在6月底至7月上旬进行,投放之前会通过提前控温等手段,保证“蚕蛹”里孕育的小蜂1至2天就能羽化飞出。而目前大家在街道上看到的好多“蚕茧”其实已经完成了使命,曾经在此寄生的大部分周氏啮小蜂在孕育成熟后,已经飞走了。
“之后会有部门对这些‘蚕茧’进行回收,现在有意多放置一段时间的原因也是想起到一个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防治。”赵佳丽说。
赵佳丽提醒,在每年的投放时节,市民不要随意取走树上的“蚕茧”。这不仅会影响该地区的生物防治效果,而且“蚕茧”里完成孕育使命后的“蚕蛹”已经是一个空壳,与市场中买到的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蛹不同,不可食用,也没有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