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渠对农业的改善作用,开挖水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3 15:44:52

红旗渠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可你知道吗?在哈尔滨市,也有一条感天动地的人工渠。这就是主体位于双城区的友谊渠。40多年前,勤劳的双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跨域取水,最终为大地平添一条新河。多年来,这条人工渠彻底改变了双城区的农业生产局面,成为一条百姓的幸福渠。

近日,记者跟随“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团来到双城区,走近友谊渠,在波光禾影旁,切身感受到这条人工渠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人工渠对农业的改善作用,开挖水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

友谊渠

3万民工离家修渠不言苦

6月,双城大地禾苗茁壮,友谊渠碧波缓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位于万隆乡保国村的渠尾,双城区水务局副局长刘广学告诉记者,渠首位于五常市的拉林河边。

双城用水,水源在五常。这一切要从当年双城县的缺水困境说起。

据介绍,双城南面与西面是拉林河中下游,西北临松花江。虽然三面环水,但由于农田地势相对高,不能截流,双城很多农田无水可用。而机电井电费又太贵,农业生产因而受限。1975 年,双城县农业拖了松花江地区的后腿。这种状况必须改变!1976年2月,新上任的县委*张守中,从与五常接壤的单城公社开始踏查发现,拉林河中上游五常红旗公社段的河底高程比单城等公社的地面高程还要高。

好消息!县委一班人论证后迅速达成一致:为大地添一条新河!引拉工程立即成为全县的头等大事。

在得到省里鼓励、邻县支持后,1976年11月13日,双城县委宣布了兴建引拉工程的决定,*张守中任总指挥。当天,在五常县红旗公社境内组建了前线指挥部。3天之内,双城各公社负责人带领3万名民工开进工地。最多时,有3.5万人同时在工地劳动。

“现场红旗招展,坝上坝下都是人,一眼望不到边。”在双城区水务局办公楼一楼,副局长刘广学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告诉记者。在这些照片里,工程决策者、指挥者冒严寒踏查,建设者车拉肩挑、冒雨奋战的场景历历在目。

当时基本是人力挖掘运输,但听说引水能让农业打个翻身仗,乡亲们干劲十足。双城区单城镇政久村稻农陈治安告诉记者,自己当年24岁,和大家一次次从河床往外背冰冻的土块,誓要改天换地。

生产队派马车源源不断运送粮食和木柴赶赴工地。五常老乡腾出房间给民工住。“人多地方小,横躺竖卧。炕上住满了,把苞米秆子往地下一铺就休息。把棉大衣往身上一披,两只鞋一颠一倒一枕,棉帽子一摘往脚上一套,手往袖子里一揣,就是一宿。”陈治安回忆道。

边设计,边建设,边受益。1977年6月,友谊渠一期主体工程竣工通水,3000多人参加大会。鞭炮锣鼓声中,很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人工渠对农业的改善作用,开挖水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

渠水清澈

经过持续建设,友谊渠工程于1979年完工。友谊渠由渠首、库前灌区、石人沟水库、库后灌区四部分组成。总长181.4公里的干渠,最大引水流量为32立方米/秒。主要支渠54条,全长332公里。

八方支援同心共建惠民渠

为何名为“友谊渠”?双城区水务局局长赵玉丹告诉记者,这个美好的名字背后,是兄弟县党委、政府及人民的珍贵情谊。为了纪念这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谊,引拉工程定名为“友谊渠”。

原来,根据测量结果,渠首必须修在五常县红旗公社沿河大队附近。赵玉丹指着地图告诉记者,渠首在五常境内,这就要分五常的水,占五常的地,用五常的石头和树木。关键时刻,五常与双城达成协议:全力支持引拉工程,无偿提供筑坝用石料的采石山头,平价调拨筑坝用料和柳条排;无偿安排双城民工的住处,并为起伙提供一切方便条件。五常县委表示:“修这个工程,五常受一点损失,双城受益很大,他们一定要助一臂之力,让五常的水灌溉双城的庄稼!”

当时,在渠首施工的3万民工,有2万人住进了五常红旗公社。有的屯子,住进来的人比当地人还多。民工们住哪不讲条件,大都做到院子干净,缸里水满。五常村民说:“宁可自己住得挤点,也腾出热炕来给客人住。”

拦河坝截流了,部分农田和村屯被淹。两县达成协议,妥善安置五常红旗公社黑鱼泡84户村民。五常县委*亲自欢送搬迁的村民去双城落户,这在当时成为佳话。

人工渠对农业的改善作用,开挖水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3)

于占岐抚今追昔

站在友谊渠边,原双城市政协副主席于占岐讲起当年差点牺牲的往事。一次施工时,自己腿受伤,一瘸一拐单独回住处。过河时摔倒,水都漫到下巴了。慌乱中,他抱住身边的大石头挣扎着上岸。到住处时,早冻成了个“冰人”。由于又惊又冷又委屈,刚进住处他就哇哇哭起来。房东赶忙让他钻进被窝,暖身送水,全家帮忙烤棉衣棉裤,忙里忙外,最终让他没落下病。“一想起这些,就感觉五常人民是我的亲人。”于占岐深情地说。

除了五常,榆树也伸出援助之手。由于渠首位于五常县沿河大队和吉林省榆树县怀家大队附近,引水需要在三县交界的石龙山下进行。为支援双城,榆树县运来了石料8.46万立方米。

正是在兄弟县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拉林河水才源源不断地流向双城的农田。

昔日盐碱地今成鱼米之乡

眼下,正直水稻分蘖期。在政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10多厘米高的稻秧茁壮,不时可见青蛙跳跃,3800亩的水田正在孕育新的希望。合作社负责人陈骢文告诉记者,目前126户社员带地入社,年产量1500吨左右,主要销往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商标,每年水稻和大米销售额约800万元,社员增收离不开友谊渠的天然水。”陈骢文心怀感恩。

人工渠对农业的改善作用,开挖水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4)

陈骢文(右)与社员在商议稻田进水量

双城区单城镇政久村大规模水稻种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友谊渠通水后,政久村成为双城县第一个获得灌溉之利的村。随着旱田变为水田,播种技术从漫撒子变为条播,取水动力由拖拉机变为电力水泵,乡亲们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在双城,大片荒地曾经因含碱过多而不能耕种,通水后被陆续开垦成水田。因为友谊渠,饱受干旱之苦的双城成了鱼米之乡。低迷了30年的粮食生产,打了翻身仗。1986年,双城农业获得特大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 150636万斤,跃居全省第2名。1990年,双城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一名。近年来,双城区农业合作社进一步增加,涉水产业也不断发展。陈骢文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天,政久村一户农民销售鱼苗获利30万元。友谊渠日益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渠。

“一口大米一口鱼,宁死不把政久离!”采访中,乡亲们多次说起这句顺口溜。在修建友谊渠之前,玉米杂粮是主食。友谊渠建成后,大米饭取而代之。随着大大小小的鱼池应运而生,鲢鳙和草虾成为舌尖上的美味。

经过40多年的完善,友谊渠的排水沟道和灌溉渠道基本形成,泽被灌区内的14个乡街、99个村。目前,友谊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未来,现代化大灌区惠泽两岸的故事将更精彩。

来源:龙头新闻客户端

文字: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记者 樊金钢

摄影/视频:邵国良

编辑制作:薄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