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的句子,阿房宫赋中说阿房宫大的句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3 15:16:48

《阿房宫赋》、《六国论》期末复习要点

《阿房宫赋》、《六国论》

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

C.奈何取之尽锱铢 青,取之于蓝

D.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杳不知其所也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①骊山北构西折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C.①辇来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囷囷焉 ②且置土石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B.侣鱼虾而友糜鹿C.吾妻之美我者D.栗深林兮惊层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齐楚之精英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戍卒叫,函谷举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几千万落”极言亭台楼阁之多,不计其数。

B.“长桥卧波……何虹”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突出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

C.“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以不辨楼阁的方向来突出这一庞大建筑群的错落有致。

D.“歌台”“舞殿”运用互文的手法,表明台既可舞,殿亦可歌,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深刻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B.第1段运用比喻、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等,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

C.第2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二是写秦王朝统治者的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第3段写秦王朝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且最终亡国;第4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能引以为戒,必将重蹈覆辙。

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断定

B.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

C.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

D.不能独完 完:完全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使六国各爱其人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D.苟以天下之大 洎牧以谗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牧连却之B.以地事秦

C.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齐楚之精英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礼天下之奇才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

1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节骨眼儿上,他抱薪救火,撤走了资金,造成工程停工。

B.在战场上,我们迟早要与敌人短兵相接,大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C.关于是否加入亚投行,日本一直持谨慎态度,也有消息称日本正在考虑加入。日本政党对于日本是否应该加人亚投行各执已见。

D.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个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了论证。

C.作者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不在于“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了准备。

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古人的话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论证的内容,又含有收束之意,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二、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建筑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作者谴责秦王朝统治者横征暴敛、极尽奢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朝钳民之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朝统治者尽失人心、骄横顽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阿房宫赋》中,作者指出秦王朝如果爱惜六国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8)《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之所以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描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其他

18.①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动词,___________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动词,___________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动词,___________

②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动词,___________ 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 名词,_________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名词,___________

③一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___________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形容词,_______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___________

19.④使

使负栋之柱 动词,___________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连词,___________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动词,___________

⑤焉

盘盘焉,囷囷焉 用于形容词词尾,____________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语气词,___________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___________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___________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___________

20.⑥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连词,___________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连词,___________

⑦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结构助词,___________ 杳不知其所之也 动词,___________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代词,___________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的标志,________

士大夫之族 指示代词,___________

21.①毕: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_________ ②构:骊山北构而西折 动词,_________

③走:直走咸阳 动词,_________ ④落: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量词,_________

⑤幸: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动词,_________ ⑥负:使负栋之柱 动词,_________

22.⑦庾:多于在庾之粟粒 名词,_________ ⑧霁:不霁何虹 动词,_________

⑨剽:剽掠其人 动词,_________ ⑩举: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_________

⑪暇:秦人不暇自哀 名词,_________

23.名词的活用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方位名词作状语,从北边、向西

②未云何龙:

③不霁何虹:

④辇来于秦:

⑤朝歌夜弦:

24.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⑦可怜焦土:

⑧族秦者秦也

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5.动词的活用

⑩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26.数词的活用

⑪六王毕,四海一

27.判断句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焚椒兰也 语气词“___________”表示判断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语气词“___________”表示判断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___________”表示判断

28.被动句

④函谷举 语意被动,“___________”,被攻占

29.省略句

⑤长桥卧波/复道行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省略介词“___________”

⑥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___________”后省略介词“___________”

⑦谁得而族灭也 “___________”后省略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___________”后省略宾语“___________”

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后省略主语“___________”

30.宾语前置句

⑩秦人不暇自哀 否定句中代词“_______”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

31.状语后置句

⑪多于南亩之农夫 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__”

32.①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②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33.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⑥刺客不行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34.①兵

非兵不利 名词,_____________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_____________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_____________

②故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形容词,__________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连词,_____________

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__________ 暮去朝来颜色故 形容词,_____________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名词,______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副词,_____________

35.③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_____________ 良将犹在 副词,_____________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连词,_____________

④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连词,_____________ 则秦之所大欲 连词,_____________

3.⑤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_____________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_____________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_____________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动词,_____________

36.⑥为

至丹以荆卿为计 动词,_____________ 邯郸为郡 动词,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前一个“为”,动“_____________”;后一个“为”, _____________,与后面的“_____________”共同表示被动

⑦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名词,_____________ 始速祸焉 副词,_____________

⑧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代词,_____________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代词,_____________

或未易量 副词,_____________

37.⑨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_____________ 秦以攻取之外 介词,_____________

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_____________ 举以予人 连词,_____________

以赂秦之地 介词,____________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_____________

⑩于

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_____________ 齐人勿附于秦 介词,_____________

其势弱于秦 介词,_____________

38.①弊:弊在赂秦 名词,_____________ ②判:强弱胜负已判矣 动词,_____________

③劫: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动词,_____________ ④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动词,_____

⑤得:此言得之 形容词,_____________ ⑥厥:思厥先祖父 代词,_____________

39.⑦率:率赂秦耶 副词,_____________ ⑧固:固不在战矣 副词,_____________

⑨既:五国既丧 副词,_____________ ⑩终:终继五国迁灭 副词,_____________

⑪诚:诚不得已 副词,_____________ ⑫苟:苟以天下之大 连词,_____________

40.名词的活用

①理固宜然 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

41.判断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_________”表示否定判断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语气词“_________”表示判断

③斯用兵之效也 语气词“_________”表示判断

42.被动句

④洎牧以谗诛 “以谗诛”,因受诬陷被*害。诛,_________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_________”表被动

43.省略句

⑥暴霜露 省略介词“_________”,应为“_________”

⑦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_________”后省略代词“_________”,代指_________

⑧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________”前省略主语“_________”, “_________”前省略主语“_________”

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_________”前省略主语“_________”

44.状语后置句

⑩赵尝五战于秦 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 ⑪其势弱于秦 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

45.定语后置句

⑫苟以天下之大 “_________”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

四、微写作

46.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秦朝时,中国就拥有了许多建筑奇迹,如阿房宫、秦始皇陵、秦直道、万里长城等。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一座古建筑物或建筑群,要求仔细观察并准确描写出该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特点,不少于200字。

47.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有人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请你结合你了解的史实,选择六国中的任意一个国家对苏洵的观点加以补充。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200字左右。

4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引用此句,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把六国用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实和导致灭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请你也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简单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项,统一/专一;B项,喜爱/喜爱;C项,夺取/提取; D项,灭族/类。

2.A本题要求选出“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项,两个“之”都是动词,往、到;B项,①连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C项,①于:介词,引出动作结果,可解释为“到”/②于:介词,比;D项,①焉: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②焉:疑问代词,哪里。故选A。

3.D

【详解】

例句,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A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B项,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C项,美:意动用法,以……为美;

D项,栗:使动用法,使……战栗;惊:使动用法,使……震惊。

4.C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①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气候,古义:气象,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

③荧荧,古今都形容“星光或灯烛光明亮的样子”。

④经营,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

⑤独夫,古今都指“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洽者”。

⑥泥沙,古今都指“泥土沙石”。

⑦精英,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⑧言语,古今都指说的话”。

故选C。

5.A

【详解】

A项,判断句;B项,意义上被动句;C项,省略句,应为“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D项,状语后置句。

6.C项,“以不辨楼阁的方向”错误,“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了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7.A项,“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错误,说法不妥,应为“向唐朝当政者发出了警告”。

8.D项,句意为:不能单独保全。完:形容词作动词,完好保全。

9.B【详解】A项,和/结交、亲附; B项,爱惜/爱惜; C项, 最初,开始/才;D项,所以/旧的,之前的。

10.C

【详解】A项,代词,有人/副词,也许。B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却。C项,都是副词,均为“本来”的意思。D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11.A

【详解】

A项,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B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C项,义:名词做动词,坚守正义;

D项,礼:名词做动词,对待。

故选A。

12.C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①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⑤精英,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⑥下咽,古今都指“吞下、咽下”。

⑦奇才,古今都指“有杰出才能的人”。

⑧存亡,古今都指“存在和灭亡”。

⑨故事,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13.C例句,被动句。

A项,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状语后置句。

14.A

A项,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不合“撤走了资金”语境。

15.D项,“进行对比论证”错误,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

16.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暴霜露 斩荆棘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18.①喜爱 爱护 吝惜 ②灭族 类 家族 ③统一 专一 一旦

【详解】

①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句意: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爱”,动词,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句意: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爱”,动词,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爱”,动词,吝惜。

②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句意: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族”,名词,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句意: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族”,名词,家族。

③一

六王毕,四海一,句意,六国灭亡,四海统一。“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意:(它)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由于它专一。“一”,数词活用作形容词,专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句意: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一”,数词活用作副词,一旦。

19.④让 假使 派遣 ⑤……的样子 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哪里 于此 怎么

【详解】

本题:

④使

使负栋之柱,句意,让承担栋梁的柱子。“使”,动词,让,使。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句意,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使”,连词,假使。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句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排遣(他)在外面带兵。“使”,动词,派遣。

⑤焉

盘盘焉,囷囷焉,句意,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焉”,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意,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且焉置土石,句意,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和石头放在哪里呢?“焉”,疑问代词,哪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焉”,兼词,于此,译为“从这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句意,不进老虎窝,怎么能捉到小老虎。“焉”,疑问代词,怎么。

20.⑥表承接,不译 表转折,却 ⑦的 到……去 它,指代秦灭亡的事 宾语前置 可不译 这

【详解】

⑥“而”: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转折,却。

⑦“之”: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去/代词,它,指代秦灭亡的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指示代词,这。

21.①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②建造 ③通达 ④相当于“座”或者“所” ⑤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⑥支撑

【详解】

“毕”:结合句子“六王毕,四海一”来理解,意思是“六国灭亡,四海统一”。所以,“毕”,动词,意思是“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②“构”:结合句子“骊山北构而西折”来理解,意思是“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所以,“构”,动词,建造。

③“走”:结合句子“直走咸阳”来理解,意思是“一直通到咸阳”。所以,“走”,动词,通达。

④“落”:结合句子“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来理解,意思是“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所以,“落”,量词,相当于“座”或者“所”。

⑤“幸”:结合句子“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来理解,意思是“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所以,“幸”,动词,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⑥“负”:结合句子“使负栋之柱”来理解,意思是“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所以,“负”,动词,支撑。

22.⑦谷仓 ⑧雨后初晴 ⑨抢劫、掠夺 ⑩攻占 ⑪空闲

⑦“庾”:结合句子“多于在庾之粟粒”来理解,意思是“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所以,“庾”,名词,意思是“谷仓”。

⑧“霁”:结合句子“不霁何虹”来理解,意思是“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所以,“霁”,动词,意思是“雨后初晴”。

⑨“剽”:结合句子“剽掠其人”来理解,意思是“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所以,“剽”,动词,意思是“抢劫、掠夺”。

⑩“举”:结合句子“戍卒叫,函谷举”来理解,意思是“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所以,“举”,动词,意思是“攻占”。

⑪“暇”:结合句子“秦人不暇自哀”来理解,意思是“秦人没有空闲哀悼自己”。所以,“暇”,名词,意思是“空闲”。

23.②名词用作动词 出现龙 ③名词用作动词 出现虹 ④名词作状语 乘辇车 ⑤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歌、弦:名词用作动词 唱歌、弹琴

【详解】

②未云何龙:句意,天空没有起云,怎么出现了龙?龙,在句中作谓语,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

③不霁何虹:句意,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虹,在句中作谓语,名词用作动词,出现虹。

④辇来于秦: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辇”修饰动词“来”,表示“来”的方式,名词作状语,译为“乘辇车”。

⑤朝歌夜弦:句意,(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朝、夜:名词作状语,分别修饰动词“歌”“弦”,表动作行为“歌”“弦”发生的时间。译为:在早晨、在晚上;歌、弦: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24.⑥铛: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铁锅 石: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看作石头 块: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看作土块 砾: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看作石子 ⑦名词用作动词 成为焦土 ⑧名词用作动词 灭族 ⑨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鉴

25.⑩收藏:动词用作名词 收藏的金玉珍宝 经营:动词用作名词 聚敛的金玉珍宝

本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句意:燕赵、韩魏收藏的金玉珍宝。收藏、经营:根据语法分析法,在句中作主语,动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收藏的金玉珍宝;聚敛的金玉珍宝。

26.⑪数词用作动词 统一

本题,

六王毕,四海一,句意:六国灭亡,四海统一。一,根据语法分析法,在句中作谓语,活用作动词,统一。

27.①也 ②也 ③……者,……也

【详解】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焚椒兰也,句意:明亮的星星闪烁,是宫妃们打开的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是宫妃们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的一层油腻,是宫妃们抛弃的胭脂水;空中云雾弥漫,是宫女们燃起的椒兰在熏香。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句意: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句意: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者……也”,表示判断。

28.④举

【详解】

④函谷举,句意:函谷关被攻下。“举”,主语“函谷”不能发出“举”的动作,只能接受这一动作,语意被动,被攻占。

29.卧 行 于 剽掠 于 灭 之 见 秦国 秦王 可怜 阿房宫

【详解】

本题,

⑤长桥卧波/复道行空,句意:长桥横卧(在)水波上/复道飞跨(在)天空中。“卧”“行”后省略介词“于”。

⑥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句意:诸侯世世代代,(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剽掠”后省略介词“于”。

⑦谁得而族灭也,句意:谁能够族灭(它)呢。“灭”后省略宾语“之”。

⑧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句意: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见”后省略宾语“皇帝”。

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句意: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可怜”后省略主语“阿房宫”。

30.⑩自 秦人不暇哀自

【详解】

秦人不暇自哀,句意:秦人没有空闲哀悼自己。否定句中,代词“自”作动词“哀”的宾语,“自”要前置,正常语序应为“秦人不暇哀自”。

31.⑪于南亩之农夫多

【详解】

多于南亩之农夫,句意: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这种情况下,正常语序应为“于南亩之农夫多”,介词“于”可解释为“比”。

32.①那实际上。 ②泛指祖辈、父辈。 ③智谋和力量。

【详解】

①其实百倍,句意:那(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百倍。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②思厥先祖父,句意: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可谓智力孤危,句意: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穷竭。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33.④旧事。 ⑤这样以后。 ⑥没有出发。 ⑦可以凭借。

【详解】

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意: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故事,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句意:这样以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⑥刺客不行,句意:(燕国的)刺客没有出发去(刺秦王)。不行,古义没有出发;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句意: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34.①兵器,武器 军队 武力,战争 ②旧的,过去的 所以 老交情 衰老 缘故 故意,特意

【详解】

①兵

非兵不利,句意: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兵,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句意:秦国的军队又来了。兵,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句意:这就是武力抗秦的效果。兵,名词,武力,战争。

②故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意: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故,形容词,旧的,过去的。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句意: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故,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句意: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故,名词,老交情。

暮去朝来颜色故,句意: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故,形容词,衰老。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句意: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故,名词,缘故。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句意: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故,副词,故意,特意。

35.③如同 还 尚且 ④就 那么 ⑤跟 亲附,亲近 和,同 等待

【详解】

③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句意,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救火。动词,如同。

良将犹在,句意,(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副词,还。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句意,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连词,尚且。

④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句意,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连词,就。

则秦之所大欲,句意,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连词,那么。

⑤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句意,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介词,跟,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句意,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动词,亲附,亲近。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句意,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连词,和,同。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句意,时间消逝了,年岁是不等待我的。动词,等待。

36.⑥作为 成为 治理 介词 所 ⑦开始,起初 方才 ⑧有人 有的 或许

【详解】

⑥为

至丹以荆卿为计,句意: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为:动词,作为。

邯郸为郡,句意:(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为:动词,成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前一个“为”:动词,治理;后一个“为”:介词,与后面的“所”共同表示被动。

⑦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句意: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始:名词,开始,起初。

始速祸焉,句意: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始:副词,方才。

⑧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句意: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或:代词,有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句意: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或:代词,有的。

或未易量,句意:或许还不可以轻易判定。或:副词,或许。

37.⑨因为 用、凭 才 来 用 表结果,以致 ⑩和,同 对 比

【详解】

⑨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句意: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介词,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句意:秦国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介词,用、凭。

以有尺寸之地,句意: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连词,才。

举以予人,句意:拿(土地)来送给别人。连词,来。

以赂秦之地,句意:(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介词,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句意: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连词,表结果,以致。

⑩于

赵尝五战于秦,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介词,和,同。

齐人勿附于秦,句意:齐国不对秦国有依附。介词,对。

其势弱于秦,句意: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介词,比。

38.①弊病 ②判定 ③胁迫,挟持 ④跟随 ⑤合适、得当 ⑥相当于“其”

【详解】

①结合句子“弊在赂秦”来理解,意思是“弊病在于贿赂秦国”。所以,“弊”,名词,意思是“.弊病”。

②结合句子“强弱胜负已判矣”来理解,意思是“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所以,“判”,动词,意思是“判定”。

③结合句子“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来理解,意思是“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所以,“劫”,动词,意思是“胁迫,挟持”。

④结合句子“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来理解,意思是“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所以,“从”,动词,意思是“跟随”。

⑤结合句子“此言得之”来理解,意思是“这话说的很合适”。所以,“得”,形容词,意思是“合适、得当”。

⑥结合句子“思厥先祖父”来理解,意思是“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所以,“厥”,代词,相当于“其”,他们。

39.⑦全都,一概 ⑧本来 ⑨已经 ⑩最终 ⑪实在 ⑫如果

【详解】

⑦结合句子“率赂秦耶”来理解,意思是“难道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所以,“率”,副词,意思是“全都,一概”。

⑧结合句子“固不在战矣”来理解,意思是“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所以,“固”,副词,意思是“.本来”。

⑨结合句子“五国既丧”来理解,意思是“五国已经灭亡”。所以,“既”,副词,意思是“已经,以后”。

⑩结合句子“终继五国迁灭”来理解,意思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所以,“终”,副词,意思是“最终”。

⑪结合句子“诚不得已”来理解,意思是“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所以,副词,“诚”意思是“实在,确实”。

⑫结合句子“苟以天下之大”来理解,意思是“如果凭借偌大国家”。所以,“苟”,连词,意思是“如果,假如”。

40.②名词用作动词 坚持正义 ③名词用作动词 礼遇,以礼相待 ④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 月:时间名词作状语 一月月地

【详解】

①理固宜然,译为:从道理上说本来就是这样。“理”,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译为:(他们)能守卫住他们的疆土,道义上不贿赂秦国。“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译为:(他们)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礼遇。

④日削月割,译为:天天割地,月月割地。“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削”,一天天地;“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割”,一月月地。

41.①非 ②也 ③也

【详解】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句意: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意: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③斯用兵之效也,句意:,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42.④被诛 ⑤为……所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这道题考的是被动句。

④函谷举,句意:函谷关被攻下。“举”,主语“函谷”不能发出“举”的动作,只能接受这一动作,语意被动,被攻占。

④洎牧以谗诛,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死。“以谗诛”,因受诬陷被*害。“诛”,主语“牧”没有发出“诛”的动作,只是接受这一动作,语意被动,被诛。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意: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为……所”表被动,被。

43.⑥于 暴于霜露 ⑦举 之 土地 ⑧奉 诸侯 侵 秦 ⑨与 齐

【详解】

1.省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宾语;5.省略介词“于”。

本题,

⑥暴霜露,句意:冒着寒霜雨露。省略介词“于”,应为“暴(于)霜露”。

⑦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句意: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举”后省略代词“之”,代指土地。应为“举(之)以予人”。

⑧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意:(诸侯)送给他的越多,秦国侵犯得就越急迫。“奉”前省略主语“诸侯”,“侵”前省略主语“秦”。

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句意:(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与”前省略主语“齐”。

44.⑩赵尝于秦五战 ⑪其势于秦弱

【详解】

⑩赵尝五战于秦,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介宾短语“于秦”修饰“战”,后置了。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正常语序应为“赵尝于秦五战”。

⑪其势弱于秦,句意: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介宾短语“于秦”修饰“弱”,后置了。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正常语序应为“其势于秦弱”。

45.⑫之 苟以大之天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