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科目成绩过程线分布图(点击可查看大图)
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之后,上图以调研成绩为纵坐标,学生的占比为横坐标作散点图。通过散点图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在海淀区本次调研,历史、地理在前20%段的分数较低,但在80%段以后的学生分数较高,而物理在高段平均分高,低端则下降快。
这启示出成绩优秀考生选择理科得高分比较容易,对于基础薄弱的考生选择理科比较容易得很低的分数。对于政治、历史学科高不上去也低不下来,也就是说这些科目,不易得高分,但得极低分也不容易。这既和学科的特点有关,也和历史、思品等学科首次参加调研有关系。
如何选考,考生中考分数更有优势
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最后分数。三科折算后的实际满分为100分、80分和60分。
计分方法举例表
专家举例说明,上面五位同学虽然三门选考科目原始分相同,但折算分最大分差却是12分。新中考方案体现同分不同质,考试发现学生强项,突出学生的优势,尊重个性发展。
新中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对学校有什么影响?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选取了十所传统校,模拟未来中考的方式对调研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10所学校模拟中考处理后的数据与未来必考科目的的数据总体一致性比较高,仅有两所学校增加未来选考科目后,有所波动,这些说明海淀区面对中考改革有方法有策略,教育教学稳步开展。
另外又选取了十所潜力校,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10所学校模拟中考处理后的数据与未来必考科目的的数据比较,学校总体水平提升显著,这也说明了在这些学校中较好的体现了通过考试发现学生强项,突出学生的优势,尊重个性发展。
选考之后咋学?海淀教研这样告诉你
面对中考改革,选考后怎样学?结合刚刚结束的期中调研,海淀教研员这样来支招:
做好“继承”:北京中考改革一直强调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深入掌握好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科中渗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考查学科思想方法和关键能力。
如:数学学科在调研卷中大量的基础性试题来源于教材,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物理和化学学科则突出了对实验的关键能力的考查。
海淀初三期中语文调研举例:
试题以“海淀名片我设计” 为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了解海淀的特色,热爱海淀。
作答中学生以“圆明园”为海淀名片,表达了“勿忘国耻”的心声,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的决心。
也有学生以“双螺旋DNA雕塑”为海淀名片,表达了立足海淀,胸怀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把握“发展”: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的核心就是素养导向,再考查方向的发展向上主要表现为:
1.“应知应会”要求提高:基于记忆转向基于理解,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分析。
2.思维能力要求提高:低阶思维能力转向高阶思维能力,更加关注从记忆转向逻辑推理、系统分析。
3. 学科思想方法应用的要求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在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克服“刷题”为模式的学习方式,认识到仅仅靠刷题来提升能力是不够的。
如:地理学科第二大题的第4题。
区域地理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重点是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试卷中选择了一个教材上没有学过的区域-德国。通过地图,让学生去读图分析地理信息,从图上分析出德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分布,矿产资源等,为德国发展农业和工业提供了基础条件。考查因地制宜,人地和谐这样的地理学科本质。从区域的各个自然地理要素来讲,他们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试题的资料当中,给出了德国的气候资料,通过对气候资料的分析,得出当地河流的水文特征,例如河流的流量和结冰期的问题,体现了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样的一个命题意图,体现了对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也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由于各个学校的复习进度不一致,也体现了公平性。
做好“对接”:
历史、地理、思品、生物“新四科”没有中考过,在研究中考问题中重点要做好“对接”。即命题理念对接已有中考考试科目,继承北京中考改革的成果——价值观和素养导向。
海淀初三期中生物调研举例:
这道题是一个陌生情境,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要求学生:
1.能够快速识别各部分名称并分类(哪些属于果实结构、哪些属于种子结构)。
2.能够将生活中常用名称与生物学语言建立联系。考查了学生复杂的推理过程,知识的迁移能力。
专家表示,这些启发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摒弃简单重复的无效劳动,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文| 江远
图片来源| 网络
声明| 转载须联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