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凯根有一个理论,他没有强调年龄和心智模式之间的联系,而是用五个阶段来划分成年人的意识:
- 魔幻心智
- 以我为尊
- 社会主导
- 自主导向
- 内观自变
在罗伯特的理论中,当我们从学校进入职场和社会后,也就渐渐摆脱了“以我为尊”的概念,开始进入“社会主导”的阶段。然而,因为社会的标准和规训,我们通常会抹*一部分自我的需求,忽略了对内心的观照和审视。
比如,有很多男性,他们并没有太强的职场事业心,却在家庭事务上有天赋和热情。然而,社会观念却认为,男人做全职奶爸是“没出息”的表现。这就形成了一种规训。长此以往,被压抑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割裂,就会慢慢积累成焦虑和纠结。而借助教练技术,能帮我们全面认知自我,在自我需求和社会规则中取得一个动态的平衡,向“自主导向”和“内观自变”的阶段转变。
这样才能够从服从区中跳脱出来,用升级后的心智模式,清醒地面对自己的每一次选择。
就像教练不会亲自下场比赛,他们只是帮助运动员自己去解决问题,自我教练技术,也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生活的答案,但它会通过工具和方法,引导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径。《自定义人生》里,有自我教练技术在职场进阶、亲密关系、亲子教育、终身成长等场景的应用,书单君选其中的两个为你略做演示。
职场进阶:探索价值观,破除限制性观念
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可能长达四十年,直接决定了一半的人生质量。然而,有人不停跳槽,却总也换不到自己满意的;有人则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好职业和领域,却又没有勇气深入另一个领域重新开始。
每个人的选择,每一个行为背后,实际上都是价值观的反映,都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
根据内在驱动力和价值观的不同,有人把工作分成了三类:
- job:赖以生存的一份工作
- business:为之奋斗、投入热情的一份事业
- calling:一种使命和召唤
所以,你能够清楚地回答出,通过工作你想得到的究竟是财富、地位、稳定的收入,还是个人价值和理想吗?很多时候,当你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时,往往追求的就是一种谬望。谬望是一个心理学和经济学概念,指你误以为可以让自己快乐的东西。比如,你以为自己喜欢稳定,于是选择了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但一成不变的工作很快就让你感到倦怠、焦虑和纠结,你没有意识到,比起稳定,你还需要看到个人价值和成长空间。
《自定义人生》中的教练技术,采用问题清单,从具体的情境和对未来的期待中,帮我们提炼出内在动力,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观。
问题清单通常是开放性问题,比如下面这样:
在你几次换工作的过程中,是什么驱使你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你理想的工作包含哪些要素,可以具体把那个画面和场景描述出来吗?
你认为有哪些词,可以用来描述你理想的生活?
在你的工作中,让你最有成就感的回忆是什么?
从这些回答中提炼出关键词,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往自己真正渴望的职业路径前行。而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草率地做出选择,很多人就会陷入无尽的悔恨和焦虑中无法自拔。
这时候,你需要打破萦绕在你脑海中的限制性观念,它们往往有这么两个特点:
- 含有绝对意味的词,比如必须、一定、永远
- 带有唯一的条件,比如只有...才能、只要...就
这些词句像是镣铐,会把你困在过去的选择中无法前进,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不过,这些限制性观念并不是牢不可摧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些观念是基于什么经历产生、如何固化的,它们成立的条件是不是并不牢靠。然后,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些限制性观念转化为我们的期待,从“我必须优秀”转化为“我可以优秀、我希望自己可以变得优秀”。打破长久以来固化的观念,很难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觉察、捕捉到这些观念,然后加以分析和转变,不断攻破它们,还自己以自由。
终身成长:明确自我边界,接纳真实的自己
你是不是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消息:“好久不见,你帮我把这个文档翻译成英文吧。你英语那么好,顺手翻翻肯定比我快。”因为不知道如何拒绝,你真的就顺手帮她翻译了整个文档,占用了自己的时间不说,对方往往连句“谢谢”也没有。按照他人的期待去做事,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知道如何拒绝,这其实是自我边界不明确的表现。但成为一个老好人,并不能带给我们相应的尊重和回报,只能让自己充满委屈和抱怨,感觉是周围人而不是自己在掌控着自己的人生。
其实,明确的自我边界,源自于健康的自我价值感。你真的在意自己、肯定自己,就会明确哪些事情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