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抗疫英雄人物素材,平凡抗疫英雄人物素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8 03:05:08

大年初四,来自上海40余家医院的148位战友,又火速集结踏上奔赴武汉防控新冠肺炎最前线的征途。抵达武汉的子夜,下榻酒店房间不足,难以满足院感防控要求,在一些队员情绪出现波动时,陈尔真如此说“当年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时候,是睡在南京路上过夜的。我们现在条件确实艰苦,但我们这次就是来打仗的!”。

先后20余次出生入死参与国家重大救援任务、拥有丰富重症医学经验,陈尔真说,带好混编队伍秘诀就是“规范”。这支医疗队在武汉救治了332位危重患者,成功率高达83.7%,但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却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们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努力前移治疗窗口,摸索一人一方案,切实有效地降低了重症患者的病亡率。”正因如此,团队曾成功救治武汉新冠患者中年龄最大的103岁老人,也救治了远嫁武汉半个多世纪的“上海奶奶”。

83岁的魏奶奶和92岁的先生均因新冠肺炎入院治疗,为照顾二老的情绪,医护人员特意将两人安排在一个病房。当魏奶奶听见医疗队员用上海话交流时,久违的乡音让她无比踏实,更激动地说,“吾阿是上海宁!”

“我们不仅要努力救命,更重要的是,要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在繁重的救治任务间隙,陈尔真也不忘带领队员“救心”:作为首个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的援鄂医疗队,大家通过面对面咨询、开设沪鄂心连心援助平台公众号等方式,帮助患者、病家乃至同道尽量摆脱疫情带来的心理危机,早日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

90后护士用咖啡提神、用安眠药入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戴倩

8位抗疫英雄人物素材,平凡抗疫英雄人物素材(5)

武汉封城后,医护人员告急,刚从援滇一线返沪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90后护士戴倩,毫不犹豫地递交了“请战书”,“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90后也是勇敢、努力的一代人。”临行前,她瞒着父亲剪短了长发,悄悄收拾行囊。从号角吹响到踏上征程,只用了24个小时。

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ICU病房,穿上厚厚的防护装备,戴倩还没开始工作就因为闷热而体感不适,厚重防护服下笨拙的身型、双层手套下木讷的双手、防护眼镜下雾气朦胧的视线,让她每做一步护理操作都喘得慌。她努力适应这样的工作状态,进舱前先拉伸四肢,在鼻梁上粘贴减压敷料,在护目镜上涂抹防雾液体,再给戴上手套的十指做做手指操。

没有一个班次准时下班,没有一个饭点能按时吃饭,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让戴倩出现了睡眠紊乱。但她克服身体不适,为了缓解疲乏,她用咖啡提神,安眠药助眠。在雷神山ICU,生死决战常常突发在几分钟内,虽已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她还是会被深深震撼。

日日夜夜的战斗中,戴倩经历了许多以前不曾经历过的考验,越来越感觉到生命的充实,体会到了一种被人需要的自豪感。3月8日,戴倩在雷神山医院火线入党,这是她第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也是最郑重的一次。作为90后党员,她希望用信仰书写人生答卷,用青春的名义守护盛世中华。

将生死故事浓缩在镜头之下

上海广播电视台 范士广

8位抗疫英雄人物素材,平凡抗疫英雄人物素材(6)

范士广到了武汉第三天,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ICU,随便和一位护士聊了聊。她叫徐东亚,和她聊天的时候,已经高强度工作了3个小时,一声不吭地休息。她背了个写着“平安”的小口袋。我们随便聊着,突然她和我说:“你知道吗?我现在最怕听到手机铃声响。”她一直看护了十几天的一名患者,不久前抢救无效去世了。那晚,人被殡仪馆接走了。但他的手机还留在护士站的柜子里,等待消毒处理。晚上的ICU,一切都很安静,只有手机响个不停。

范士广与同事在武汉待了一个月,拍摄了近60T的素材。回来后,他们在机房里整理素材一个多月,“这是多么庞大又复杂的叙事,它可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振臂一呼的英雄,它是深重灾难下,众声喧哗中,一群平凡人所展现出的人性和品格。”

范士广还拍过华山医院的陈澍医生。照片里,陈澍正处于他在武汉最难熬的时刻。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由他所负责的12床,情况极不乐观,他掀开12床的被子,那条腿从腹股沟一直到脚趾,全部是黑死的状态。这条腿如果不马上截肢,接下来会导致脓毒血症,12床必死无疑。镜头下,陈澍一个人静静坐在休息室的床上,闭着眼睛,待了好久。

见惯生死的医务人员都是冷静的化身?范士广说,在武汉见过不少医生流下眼泪。所有的这些故事、精神,都浓缩进了《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以此来感染国人,凝聚力量。而今,英文版已经制作完成,即将在美国历史频道播出,努力向海外讲述中国人民“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默默筑起特大型城市“防疫堤坝”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晓冬

8位抗疫英雄人物素材,平凡抗疫英雄人物素材(7)

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宛如抵御疫情洪水的“大坝”。如果洪水被挡住了,没有多少人会想起这道堤坝的作用。

“大家常说,疾控人是与疫情发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一群人,却也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群人。”孙晓冬深以为然。新冠疫情发生至今,作为特大型城市和重要口岸城市的上海,交出了“仅342人本地感染、境外输入病例没有一例流入社区”的优异答卷。

回首疫情初起,城市还笼罩在喜迎新年的欢乐气氛中。而在市疾控中心,大家已经绷紧神经,切换至“备战”模式:调整应急体系以便快速响应、召开专家会议进行风险评估、紧急摸排人员和防控应急物资、密切监测疫情动态……凭借多年来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孙晓冬带领着团队当仁不让成为本市新冠防控的先锋部队。

2月26日,宁夏中卫地区首例境外输入病例在沪有活动轨迹,“追踪办”立刻启动密切接触者追踪,短短36个小时内,追踪到86名本地的密切接触者,全部落实集中隔离,并锁定100余名已经去往外地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通知了相应省市和地区。迄今,市疾控中心已落实在沪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2.2万余例,开展超过135起聚集性疫情的深度调查分析,逐一明确每起疫情的传播链、传播方式和流行特点。

海外疫情升级,防控境外病例的输入成为新重点。50余位疾控人派驻至上海两大机场,直接与海关、口岸、120等多部门对接工作。航班24小时不停歇,尤其是后半夜的入境高峰,大家只能趁着间隙蜷缩在躺椅上打个盹。如今,经市疾控驻机场人员核验后通过120救护车送医排查已近一万例。

保障人民健康 守护城市安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张文宏

8位抗疫英雄人物素材,平凡抗疫英雄人物素材(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