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门下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冉耕,字伯牛;一个叫司马耕,字子牛。很明显,这两个名字都把耕地和牛联系在了一起。在小说中,我们总能看到大侠们揣着银子进入酒楼,张口就让小二上几斤上好的牛肉,仿佛牛肉是古人饮食中最平常不过的食物。但是,大家知道么?在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严重者会被判刑,甚至处以死刑!
没有牛就没有帝王
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牛的保护
武则天在位时,有个姓张的大臣说:“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这段话的意思是,帝王靠百姓供养,百姓靠粮食供养,粮食靠耕作得来,而耕作是离不开牛的。他的结论是:牛非常重要,没有牛就没有帝王。
因为牛如此重要,所以历代帝王都特别重视牛的保护。
唐高祖李渊即位时,颁布的《减用牲牢诏》强调,国家刚刚建立,人口稀少,耕牛更缺。过去祭祀要宰牛,如今必须尽量避免宰牛。从今往后,朝廷祭祀天地和祖先可以用牛,其他祭祀只能用猪羊。
李世民即位后,有一次在长安南郊祭天,大臣准备宰牛,被他制止了。他说:“牛之为用,耕稼所资。”牛是农业的靠山,不能宰牛。
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保护耕牛,为后世皇帝留下了祖宗家法。此后的唐朝皇帝屡次颁布禁令,禁止民间宰牛和吃牛。《唐律疏议》将“屠牛”定为重罪,与图谋造反、忤逆父母、铸造假钱、持刀抢劫等并列,归为“十恶不赦”。也就是说,犯了别的罪可以被赦免,而*牛之罪不可赦免。
有利可图,有钱可赚
古时刑罚终究难禁宰牛风
牛在古代的地位高,不过并没有挡住民间的吃货们。即便在风头甚紧的朝代中,也有不少人铤而走险贩卖牛肉,食客更是从平民到达官贵族都有!
唐朝诗人刘禹锡写过一篇《叹牛》。在这篇文章里,刘禹锡说他在郊外散步,看到一个老人牵着一头瘸牛。老人告诉他,那头牛又老又瘸,不能再耕地和拉车了,只能卖给屠夫,它的肉还能吃,皮还能做衣服,卖来的钱还能补贴家用。刘禹锡产生了悲悯之心,劝老人将牛放生,结果被老人嘲笑了一顿。
刘禹锡的文章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使是在唐朝,即使在严刑峻法之下,民间仍然有人宰*不能继续耕作的牛。宋人笔记《青琐高议》有云:“封丘谭店有陈贵,屠牛为业,前后*牛千百万头。”一个屠牛专业户宰*了千百万头牛。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更有宰牛和吃牛肉的习惯。曾有学者认为,这是《水浒传》作者故意这样描写,为的是凸显好汉们对朝廷法令的藐视。事实上,朝廷虽有禁令,民间未必遵守,在宋元明清等朝代,老实巴交的普通百姓照样有可能食用牛肉。在现存宋朝话本、元朝戏曲和明清小说当中,都有记载。
《宋会要辑稿》刑法卷中,有一位官员向宋徽宗解释屠牛禁令为何无效,他说,一头活牛只卖5000~7000文钱,如果宰*卖肉,可得2万~3万文钱。所以民间养牛耕田,远远没有卖牛肉划算。朝廷虽有禁令,养殖户却能想办法把禁令变成废纸,将好牛当成病牛和死牛卖给屠户。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宋朝这位官员道出了民间宰牛行为的本质:只要用牛耕田带来的利益超过宰牛卖肉,用不着官方禁止,老百姓自会保护耕牛;否则的话,无论官方怎样禁止,宰牛和吃牛都不会断绝。
链接 历代耕牛的保护措施:
西周:《礼记》中记载:“诸侯无故不*牛。”统治者只有祭天祭祖时才能*牛享用。
秦朝:“盗马者死,盗牛者加。”
汉朝:“不得屠*少齿”。随意屠*正值壮年的牛要“以命抵命”。
隋唐:私自*牛至少判刑一年,*两头以上项上人头不保。
五代十国:民间耕牛死亡,牛皮牛筋全部上交朝廷。否则轻则打四十大板,重则抄家。
南宋:“诸故*官私马牛徒三年”。
明清:不能*害生命力旺盛的耕牛,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