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 张文艳
走访过青岛的各个地方,听到了很多关于地名和人名的传说,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决定整理一些,供大家赏读。
刘墉,这里说的是清朝的那位,因与和珅斗智斗勇名扬天下,他还有一个名号叫刘罗锅。那么,到底刘罗锅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25日),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通过各大电视剧我们知道,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1958年,考古专家对刘墉墓地进行保护性挖掘,掀开棺材板之后,专家大吃一惊,他墓中的尸骨,身高很高,足足有一米九左右。只是他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八十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于是各种传说开始了。
清朝乾隆年间,朝中有位被戏称为“刘罗锅”的大臣刘墉。堂堂的大学士怎么会让人乱呼外号呢?原来是皇上亲口封下的。
刘墉身为朝中重臣,日夜忙于政务,伏案看书写字,久而久之身子难免有些佝偻驼背。有一日,刘墉上殿面君议事,刚刚在品级台上一跪,只听乾隆笑道:“大家看,刘爱卿本来有些驼背,再这么一跪,简直成了罗锅儿了!”两班文武哄堂大笑,笑罢刘墉连忙向乾隆叩了三个响头道:“谢主隆恩!”乾隆一怔,问刘墉道:“朕与你开个玩笑,谢什么恩呢?”刘墉又叩了三个响头答道:“感谢万岁亲口封卑职为罗锅儿。”按照清廷当时的规矩,皇上亲口封某某一个字,某某便可每年多拿一万两银子,乾隆本是一句戏言,无意说出,自然不肯答应,便道:“刘爱卿呀,我是说着玩的,不能当真呀。”刘墉十分认真地说道:“万岁,君无戏言,如果您刚才说的不算,以后说的该当如何呢?”乾隆一时语塞,当着满朝文武大臣,不便出尔反尔,沉吟片刻,只得说道:“算,算,全都算。”
《城阳民间故事集》中传得过程则不一样,但目的差不多。
因为刘墉每天一本又一本地向皇上启奏,乾隆根本退不了朝,乾隆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刘墉啊刘墉,你这是成心和我过不去。这时乾隆被刘墉连奏三本搅得倦意全消。心想:得了,朝也甭退了,干脆我和刘墉玩玩儿乐子吧。他有意嬉笑道:“刘墉,这第三本你也别奏了,奏了朕也不准。昨儿个早朝你奏了三本,朕准了,已时宣你进宫议事,你又奏了三本,朕又准了,今日又是三本,两天没到头你奏了九本。一本三拜九叩,九本九九八十一叩。天天这样弯腰驼背的你累不累?干脆,朕今日给你改改名儿,就赐你叫‘罗锅’吧”。刘墉一听,赶忙跪倒,高呼“谢主隆恩”。乾隆一听乐了,心想:我这是戏耍他,他倒谢起我来了,我倒要问问,他谢我什么?“刘墉,你谢什么?”刘墉也乐了:“皇上,按大清朝的规矩,皇上赐臣一个字,便是每年增加俸银一千两,今皇上赐臣‘罗锅’二字,就是每年增加俸银两千两,岂有不谢之理。”乾隆一听,自知失言,马上改口说:“朕这是和你逗着玩的,哪能当真。”刘墉对道:“君无戏言,皇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岂能反悔。乾隆白吃了个哑巴亏,只好作罢。
从此,“刘罗锅儿”的名字也就叫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