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词直白晓畅,还融入了一些市民生活中的口头语,把原本只是文人雅士专属的阳春白雪,变成了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于是就有了“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读书人的自我约束规则。
柳永这样的放浪不羁,正是后世评价他“薄于操行”“词语尘下”的“铁证”,他连第一条“修身”都没有做到,又如何被正统文人认可?
于是,他收到了来自当时最高长官宋仁宗的亲自嫌弃。
考场失意柳永第一次信心满满地去参加科举考试,以为不过是囊中取物。结果在榜单上反复核查,却是榜上无名。
彼时的柳永,年少气盛,提笔就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
少年人的烦恼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次没考中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大不了复读一年嘛,他对自己的信心一如既往,从未消减。
果然,第二年,柳永的考卷得到考官的赏识,送到了宋仁宗的面前。
宋仁宗一看名字,眉头一皱:“这可是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三变?”
大臣差点吓死,幸好仁宗宽厚,没有怪罪大臣,却提笔在考卷上写道“且去浅斟低唱,何须浮名?”
从此,柳永仕途无望。
这起因还在于那首《鹤冲天》,开篇就写“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他说自己的落榜不是因为能力不济,没有录取他,是朝廷的损失。
宋仁宗自然不乐意,柳永无奈之下,自称是皇帝亲封的“白衣卿相”,继续流连于花丛中。
说到底,这首《鹤冲天》只是个导火索。
柳永在青楼做了颇多的香艳之词,难登大雅之堂,而他的词传诵度极高,连在庙堂之上的宋仁宗都耳熟能详,自然对大名鼎鼎的柳永在内心已有了评判。
但无论是柳永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他流连花丛的行为,都不是正统积极的宋仁宗所认为的治国良才。
柳永在短暂的消沉之后,打起精神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却再也没有中过榜。
一直到宋仁宗去世,柳永近暮年的时候,才得以高中,在余杭担任县令,后来任职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都是些微末官职,只是说终究偿了读书人的夙愿。
不减唐人高处而人生是一枚硬币,有正面就有反面。如果柳永的人生,仅是如此,他又是如何成为北宋婉约词的代表诗人,又是如何收获苏轼、周邦彦等大V粉呢?
柳永写了很多的俗词,却不代表他只会写俗词。
他写下的《望海潮》人尽皆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摹尽杭州的胜景,今天读来,仿佛一幅大宋盛世图在眼前徐徐展开。
传说金主完颜亮就是因为这首词,激发了他挥鞭南下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