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大棚钓鲫鱼由于水温较低,鱼的活性不像夏天那么大;再加上多数竞技、练竿池的对象鱼都不会太大,所以要求系统灵敏度相对要高一些。有一些线组的系统甚至达到了现有条件的极限(例如京津地区有的大棚的线组,主线为0.15号,子线0.05号,0.1号的袖钩)。那么浮漂的灵敏度β(倍数)是如何影响系统灵敏的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1 在相同的吃铅量下,浮漂的体积越小,系统运动起来所需的外力就越小。这是因为体积越小,浮漂的表面积就越小;表面积越小,系统的阻力就越小;阻力越小,系统的加速度和位移就大,系统就越灵敏。
2 浮漂的自重越轻,系统的配重越主要集中在铅坠上,这样从铅坠到浮漂反映鱼讯越刚性。试想如果将铅坠的配重全部都放在漂脚上(自配重漂)会怎样?由于从子线到浮漂是柔性连接,在微弱的信号传递上就会损耗以至于有可能在浮漂上看不到鱼讯。
3 在(不同浮漂)相同体积下,比值β(倍数)越大的浮漂是必吃铅量就越大。吃铅量越大,钩饵到位的就越快,在一定时间内竿的频率就会加快,中的鱼就可能增多。这一条与第一点的实质是样的,只不过是一个问题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来说罢了、
4 浮漂的自重越轻和体积越小,对浮漂而言(不是对整个线组)它的加速度和位移就越大。这点也正好符合了牛顿的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而浮漂位移的大小又和浮漂的体积(阻L力)成反比。
既然浮漂的灵敏度可以用β(倍数)来衡量,那么,对于专业的厂家来说,测量浮漂的自重和吃铅不会太难。普通的钓友用什么方法来得到每支浮漂的比值呢?在此我们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用来大致测量出每一支浮漂的β(倍数)比值,从而为选择浮漂提供量化数据。具体方法如下:
1 找一个盛浮漂外包装的漂筒(只要比要测浮漂的最大直径稍大即可,越接近漂的直径测的比值越好),用直尺量出漂筒的内径并将其注满清水。
2 将要测比值的浮漂先放入清水里涮一下,甩掉浮漂上面的大水珠。然后轻轻放入盛满清水的漂筒中。这时会有一少部分的水溢出漂筒。还会因为水表面张力的作用在漂筒的口上有一个小的圈弧形的小鼓包。用餐巾纸将鼓包的水吸掉,使漂筒内的水与漂筒口齐平,此时浮漂的自重和浮漂的浮力相平衡。
3 把浮漂从漂筒里拿出。此时漂筒里的水平面比漂筒口矮了一块。用直尺量出漂简口到水平面的距离,记下数值。
4 再次将浮漂放入漂筒内,用手指将整支浮漂压入漂筒水内。用餐巾纸将漂筒口鼓包的水吸掉,使漂筒内的水与漂筒口齐平。然后将浮漂拿出漂筒。此时漂筒里的水平面比漂筒口更矮了一块。用直尺量出漂筒口到水平面的距离,记下数值。
5 这两次量出的数值的比值就是浮漂的自重和浮漂的浮力的β(倍数)比值。β=11/3.5=3.14 倍。
6 如果还想知道此浮漂自重的具体数值,还可以用第一次量出的数值乘以漂筒的半径的平方再乘以圆周率即为浮漂自重所排开水的体积。一般水的比重取值为1,所以计算出的结果就是浮镖的自重。
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浮漂的β (倍数)比值虽比用精密仪器测出的比值有些误差(一般比值小20%左右。因为漂座、铅皮座,线、太空豆、八字环等其他配件也有体积,在水中也有浮力),但基本上可以反映浮漂的灵敏度。
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漂筒随处可见,人人都可以用。如果钓友对这种评价浮漂灵敏度的量化标准和方法还存有异议的话,不妨拿自已现有的各种浮漂都测测,看看是不是比值较高的浮漂是你常用和好用的浮漂。
浮漂的灵敏度β (倍数)比值仅仅是浮漂特性参数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并不是唯一的一项选用浮漂的参数。对不同的鱼情,也不是灵敏度越高的浮漂就越能钓好鱼,还要根据当时的鱼情、水情来确定线组系统。但是,选择一支灵敏的浮漂总比用一支不太灵敏的浮漂适应的鱼情范围要大吧?
要想让系统钝一些可以有很多办法(调钝,钓钝、跑铅、飞铅等等),但要想让系统灵敏些没有灵敏度高的浮漂恐怕就为难了吧。我一直认可的一条是:最好的漂,一定是自己使用最熟的漂。那为什么不选一支灵敏度高的漂来熟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