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第二段道理,谏逐客书第二段原文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2 03:58:58

有时候,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得面对各种偏见。

这些偏见,犹如一堵透明的玻璃墙,让人在无形中就与机会失之交臂。

但再困难的环境,也难不倒一个伟大推销员。二千多年前的秦国,面对一场不期而至的举国偏见,李斯却把握机会,将其顺势转变为一场危机营销。

一封《谏逐客书》,击破宗室的阴谋,说服秦始皇,加快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全篇紧密围绕“秦王欲就天下”的核心,层层展开。逻辑严密不说,竟然还布局巧妙,词藻优美,为后世树立了伟大政论文的标杆。该文也由此被选入《古文观止》,成为世人皆知的千古名篇。

鲁迅曾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作为李斯的代表作,《谏逐客书》为何凭着大约九百字,就说服了当时中国最具权势的统治者嬴政,令其放下王者威严,不惜对政策朝令夕改?

只因其点明了六国统一赛中,谁上场打主力的问题,完美解答了秦王的盟友之惑。

谏逐客书第二段道理,谏逐客书第二段原文(1)

李斯谏逐客令

明确思路:皆令明了心坚住

客卿被逐之出,引发轩然大波。面对这个热点,大批写手定然会迎风起舞,尽情展现自己。海量的文章,或痛斥、或悲叹、或规劝……将似雪花般飘落到秦王案头。

怎么才能从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引起秦王注意?

那就必须能“动人”。如何“动人”?其定是“踩点”最多最准。秦王的“痛点”和“痒点”,全能给掰扯得明明白白。

一、客卿,官僚体系中的“外援”

客卿,意即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

随着百家争鸣时代到来,各个门派广泛办学,带来了人才的兴盛。

一大批有志青年,怀揣着济世梦想,在各国间辗转贩卖着自身所学。其中一部分佼佼者脱颖而出,被各国诸侯所录用。比如齐人孙武到吴国受到重用,楚人鲍叔牙到晋国任大夫,戎人由余转入秦国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客卿群体不断壮大。

客卿,官僚体系中的“外援”。因为没有啥根基,基本上都是围着君主转,很少会带来尾大不掉的麻烦。一时间各国聘用客卿之风颇为兴盛。

那为何到了嬴政时期,形势突然发生变化?

二、表面:宗室的厌恶

公元前655年前后,秦穆公意识到:宗室强大后,自己说话越来越不好使。

怎么办?秦穆公想到了引进客卿,用以制约宗室。他用五张羊皮买来贤相百里奚。随后又招揽了蹇叔、由余、九方皋等人才。

由此秦国才摆脱了人才荒漠的尴尬。随后秦孝公启用商鞅进行改革,秦昭襄王重用范睢更新外交政策。伴随客卿被重用,宗室势力一再被削弱。

眼看着秦国开疆拓土,国力不断强势,己方却被排斥在外,一口肉都吃不到。宗室发出了无能狂怒,并随后全部迁怒到客卿头上:这一群外来户在秦王宠信下权势显赫、有恃无恐。必须搞垮他们,把本该是宗室的利益夺回来。

三、根本:秦王的猜忌

《老子》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客卿群体发展过快,肯定不是好事。野蛮生长,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间谍的渗入,权力欲扩张、忠诚度下降等等。

尤其是发布逐客令前后几年,一系列事件,着实有点刺激到了秦王的心脏。

1、铲除了政坛毒瘤吕不韦。吕不韦本是客卿中的佼佼者,作为商人他选择“奇货可居”,证明其政治眼光也非同凡响。但之后他“越界”了:他开始养士,私下收罗了一大批人才。

秦王之所以重用客卿,就是因为其没有根基,不蔓不枝,一心跟着秦王干。而如今吕不韦却将“红线”跨的很严重:聚众自强,威胁王权。

此风若不刹,未来将出现一大批“独立王国”,将秦国引向分裂的边缘。于是,嬴政果断对吕不韦下了*手。

2、挖出超级间谍郑国。《史记 河渠书》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

为减缓秦国扩张的脚步,韩国派出水利专家到秦国搅合。韩国专家郑国跑到秦国立马献上了一张工程图:在关中平原上修建300余里的灌溉大渠。此工程将需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其强度不低于一场消耗甚多的大型战争。

可方案刚敲定,郑国的间谍身份就暴露了。

两个事件,一个放秦国的血,一个直接捅秦国的心。嬴政震惊之余,更是感到恐惧:几代王,几百年,难道是喂出了养不家的狼?这个客卿集团,真的都是一群心怀异心之人?如若放任客卿集团发展下去,会不会威胁秦王的统治根基?

秦王对客卿集团的忠诚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

秦国宗室大臣一看千载难逢的机遇来了,于是极尽煽风点火之能事,集体上书建议秦王驱逐一切客居秦国之人,将潜在威胁清除掉。

谏逐客书第二段道理,谏逐客书第二段原文(2)

郑国渠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精心论证:层层展开,跌宕生姿

看来客卿被逐,还真不是那帮扯犊子的宗室说了算。

根源在秦王那。

李斯要做的,就是重新从秦王那赢回信任。客卿,仍是国之栋梁。简单一刀切,驱逐完事,是极不可取的。

他选择从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层面入手,进行一场深刻的剖析。

一、过去:我们用了几百年,现在还在用它

某品牌热水器曾做过个广告,一家庭主妇指着该品牌热水器说:这个热水器我们已经用了50多年,你也要用上半个世纪。

这个广告,就是通过主妇的经验,来说明产品质量可靠、经久耐用——用过去经验来证明事物当下的合理性。

《谏逐客书》同样用过去来证实现在。“从前秦穆公招贤纳士,从西边取得由余,从东边得到百里奚,又从送过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人,没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重用他们,并因此吞并国家二十多个,遂称霸西戎……”李斯写道。随后,他还提到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变法,秦惠王采纳张仪计策拆散六国合纵,秦昭襄王得到范睢后成就帝王大业等例子。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而建功立业,由此看来,客卿在哪里对不住秦国呢?倘若这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接纳任用,国家就没有丰厚的实力,而使秦国获得强大的名声了。”李斯在该部分末尾强调。

这样就涉及到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广纳各国人才是秦国一直奉行的策略,用了几百年了,今后也将一如既往地管用。突然放弃传统,难道是想否定先王?

谏逐客书第二段道理,谏逐客书第二段原文(3)

客卿之光:商鞅变法

二、现在: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唐纪》中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谏逐客书》第二部分,李斯用华丽的辞藻,反复地排比与对偶,变幻多端地方式,进行了气势如虹地论证。最后得到与司马光殊途同归的结论:用人,当扬长避短,不问出处。

首先,开门见山,直接提问。“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这些名贵之物,都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异常喜爱它们,这是为何呢?”李斯问。

阅读者面对提问,正在深思时。马上作者就将其导入下一步的推理。“如果一定要产自秦国才能采用,那夜光宝玉,绝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的雕刻,也不会成为您所喜爱的物品;郑、卫两国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您的后宫……”如果非要一根筋,那这些美器美女就都与秦王无缘了。

那么国内与国外之物,究竟孰是孰非呢?那我们再来个对比,看下秦王的态度吧。“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的确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应算外国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外国音乐令人愉悦,可满足耳目之欲吗?”

——这当中有一个隐藏的比喻:秦乐,就好比以“自己人”自居的宗室;而郑卫之乐,则是客卿们。秦王最终选择了郑卫之乐,是因为其好听、管用。

最后,总结归纳,升华论点:“可陛下在用人方面并非如此,不论是非曲直,全部一刀切,只要非秦人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被驱逐。这就说明,陛下看重珠宝声色,而轻视民众人心。这可不是能用以制衡天下,号令诸侯的方法啊!”

不断变换角度,层层推进,最终表明了一个观点:失去了客卿,秦国就玩不转了。

谏逐客书第二段道理,谏逐客书第二段原文(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