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王凯饰演)
剧中也美化了曹皇后的外貌,虽然宋仁宗最开始因为那句“貌丑不至惑君”而排斥曹皇后,大婚之夜选择了逃离,但是第二天一早见到曹皇后,肉眼可见的心动,一边偷偷看曹皇后,一边心虚又懊悔。
那一天,曹皇后因为生气,没有留下宋仁宗,这或许还情有可原,也算是欲擒故纵的小情趣。可是后来屡次因为种种事情而不得圆房,这就是逻辑谬误了。试想一下:一对互相仰慕的人,而且已经结为夫妻,宋仁宗又是天下之主,正常情况下怎么可能5年不解开心结,明明互相喜欢,却还误解了5年?
编剧又要改编,又要尊重历史,最后导致剧情逻辑不畅,人物精分割裂。婚前的曹丹姝睿智又活泼,不守规矩、性格跳脱,可是婚后突然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变成死守规矩的“木头人”。婚前婚后的曹丹姝性格已经完全割裂了,这不符合常情。一件事可以改变一个人,但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婚前最不守规矩的是丹姝,婚后最无趣死板的还是她,短短一夜之间,就算现实中粉丝“脱粉回踩”也没这么割裂吧。
二、剧情:精致而无趣,轻松愉悦度比不上网剧,知识专业度比不上网课
要用一个短语来形容《清平乐》的话,那就是“精致而无趣”。剧中的服装极为考究,故事尽量贴近历史,演员也甚是用心。这是一部“精致”的电视剧,看上去无可挑剔,但是细品又全然无味。
剧情不能说是拖沓,而是枯燥无味。平平淡淡,并没有太多的爆点和转折点,看起来如同嚼蜡。要说它毫无爆点吧,编剧特意把张贵妃对宋仁宗的爱改为了心机,给人一种典型的“恶毒女配”感,但是这样一来让人更加没有看的*了。
同时编剧在人物台词上也极为考究,以达到精准、精良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不仅考验观众的文言水平,最主要是看得压抑又烧脑。大部分观众看剧是为了增加愉悦感,观影也好,观剧也罢,都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形式上的“烧脑”并不受人欢迎,内容上的“烧脑”才是观众的心头所好。
如果是为了学习知识,了解宋朝的文化与文人,那么大家还不如直接去上网课,在网络上有大量更为专业的课程可供选择,为何要选择追剧的方式呢?轻松之余若还能学到知识,那是一部剧的成功;追剧追成了上网课的压抑感,那是一部剧的失败。
《清平乐》剧照
三、人物:人设多为“扁形人物”,缺乏“圆形人物”
文学创作中,有“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之分。所谓“扁形人物”,就是“只具备一种气质,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人物;所谓“圆形人物”,就是“性格比较丰满,呈现出复杂性”的人物。简单来说,扁形人物性格较为单一,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
文常作品中比较典型的“圆形人物”,如:《围城》中的方鸿渐、《祝福》中的祥林嫂等,他们身上具有多面性,有弱点有优点,不同的读者看到不同的性格。《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关羽、诸葛亮等人就是典型的“扁形人物”,人们快速地记住了他们某个特点,可以用一两个词语去概括他们。
《清平乐》中塑造的人物更多的是“扁形人物”。曹皇后循规蹈矩,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是妻子的典范。剧中大肆渲染这个角度,让这个角色失去了灵活度,显得极为刻板。
历史上的张贵妃本是非常得宠的妃子,因为她性格乖巧又聪明,出身书香世家,比起郭皇后的“颇骄”“性妬”,张贵妃收敛又睿智;比起曹皇后的循规蹈矩,张贵妃多了几份灵动。再加之貌美、善解人意,宋仁宗甚是喜欢。可是到了《清平乐》中,张贵妃变成了嚣张跋扈的心机女,才情丢失了,性格乖张了,着实让人喜欢不起来。
张贵妃
四、观众:看惯了完美男主,形成了情感洁癖,难以接受真实的历史人物设定
近几年,无论是网剧还是上星的剧,男主大多为完美又痴情的角色。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认定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更喜欢“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情感模式,在情感上形成了轻微的“洁癖”,难以接受男主移情别恋或者朝三暮四的设定。
《清平乐》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将剧情改为从一开始宋仁宗就是喜欢曹丹姝的,经常找借口来坤宁宫看皇后,王凯演得也很不错。但是历史又不可更改,宋仁宗最爱的人从来就不是曹皇后。郭皇后被废前,宫人尚氏和杨氏长得貌美,深得仁宗欢心,宋仁宗将她们册封为美人。
后宋仁宗又将乳母的女儿禾儿视为最亲近的人,最开始封她为郡君,后晋才人,再晋昭容、再晋德妃。对他们所生的公主也甚是疼爱。
张贵妃更是宋仁宗喜欢的妃子,一度要封为皇后,荣宠多年。至于曹皇后,是唯独不得宠的妻子,一生恪尽职守,毫无过处,她只得到了仁宗之敬,却没有得到仁宗之心。
这样的设定,让有“情感洁癖”的观众难以接受,在爱情上,宋仁宗就如同一个“渣男”,所以观众越看越气,慢慢也就弃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