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与祖宗画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信仰源远流长。古人相信逝去祖先的灵魂仍然影响甚至左右后人的生活与幸福。祖先崇拜极大地影响了往昔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与中华传统文化,催生了相应的差序伦理格局和宗法体制。从秦汉之前的“立尸”祭祀到“神主”,再过渡到“画像”,我们可由此观察与探寻儒家宗法体制的历史变迁。
祖宗画像的制作有一套严格、成熟的范式,画家对像主的服饰、面相、角度等内容都已形成一定的格套,虽面貌各殊,但其服饰、座椅、地毯等装饰都大同小异。
明清祖宗画特征
明代以来,虽有朱元璋“废像立主”的禁令,祖宗画像缺迎来空前的高峰,在祭祀中大量使用,祖宗画像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同。
明清时期祖宗画像根据所绘人物组合形式,可分为单像与合像两大类型。祖宗画像早期形制多是单人像,或男或女。后来出现大量夫妇像,除少数夫妇像共画于一轴,多是分开绘制、装裱,各为一轴。明清祖宗画像中的男性服饰都主要是官服,也有着士人服饰,表明了古人对读书人的崇敬。明代画像中的女性绝大部分都着命妇服饰,清代女性画像中往往绘制明代服饰,因清代改易服色时,允许汉民“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
明清祖宗画合像中经常出现“虚位”现象,即缺席人物用坐具、牌位代替,至清代变得更加普遍,甚至很多空白牌位,多余的牌位即指“虚位”。“以位代像”可能是画工为了便捷和满足雇主快速画像的需求,也体现了明清祖宗画像发展的成熟。
祖宗画像的文化阐释
祖宗画像是祖先崇拜的衍生物,儒家思想历来把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在中国民间绘制流传。画像作为祭祀宗教灵物,具有很强的仪式性。它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形态,也体现了人们的生活信仰与精神风貌。
明清祖宗画像就是在这一特殊传统文化心理和儒家礼制中诞生发展,祖宗像发展到祖宗画像独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宋代形成基本的构图模式,在明清时期异军突起。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画像的祭拜场所主要集中在祠堂、影堂、厅堂等地点。民间百姓拜像不仅在元日、春节等重要节日,部分地区在结婚、贺岁或做重大决定时都会先请示祖先(画像)。
祖宗画像因是写生而来,对研究明清两代民间绘画风格、舆服制度、首饰设计、家居陈设、纺织工艺都是现实材料,可见历史之细节,补文字之模糊。将其适时加以整理,以免湮没于天壤,正是盛世修典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