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踏、踢踏、踢踏……/一步、两步、三步……/脚步声仿佛是从读者心上踏过,重重敲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到一丝隐隐的疼痛。“十个拐角/九十六级台阶”……拐角,母亲仿佛还在灯火阑珊处,九十六级台阶,汩汩流淌着母亲浓浓的爱,最后汇聚成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席卷着我们,引发我们强烈的共情。
程浩这首《守望楼梯》,没有时下诗歌流行的晦涩难懂,也没有很多诗人推崇拥趸的现代诗的跳跃。本诗通过两个动词“守望”,与具象楼梯完美地结合,再巧妙地设置了“踢踏、踢踏”的脚步声,紧紧扣住我们的心弦。这近乎白描的手法独辟蹊径,还原了母亲和儿子一个日常的生活场景,具有真切的触感。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基调中,程浩加入了叙事功能,没有任何修饰却又细腻的笔调,将一个七尺男儿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悲伤展露无遗。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无情未必就是真豪杰,一幅母子情深的画面,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为人子女,当痛失挚爱的亲人时,谁又能按捺得住悲痛而做到云淡风轻呢?《守望楼梯》除了那“踢踏、踢踏”的脚步声,在于无声处的内敛中,不经意地完成了诗歌的震撼力,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在失去亲人这件事上,我想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甚至能感同身受。生老病死是我们谁也无法绕开的宿命,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这是上帝的公平之处。诗人的诗歌替诗人说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情愫,仿佛母亲已经远去,又仿佛她还在眼前。“楼梯”“九十六级台阶”这些具象不断的拓展延伸,那深切的疼痛感,仿佛让我们看到诗人眼中的泪光。哪怕母亲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后,她把全世界都忘了,唯独没有遗忘儿子,仍然“每天还守在楼梯尽头”,“眼巴巴地盼着”儿子的归来。母爱——那近乎神性的光辉,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境地,都一如既往地洒向我们。沐浴在母爱的温暖下,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因此得到疗愈,让我们有勇气仍然继续行走在人间。
美好的东西总是易逝的,惟其如此,我们才特别珍惜那些沐浴母爱的时光,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所有对母爱的怀念,都如“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舒婷)。程浩老师的诗《守望楼梯》,如一首母爱的挽歌,替我们所有失去母爱的人完成了一次深深的凭吊和缅怀。
附:守望楼梯
原载《读者报》2022年11月17日
程浩(四川)
踢踏,踢踏,踢踏……
一步,两步,三步……
终于走上六楼
数了数
十个拐角,九十六级台阶
这是牡丹巷一栋二单元的楼梯
尽头左边是一扇防盗门
门内是建面82.46平方米的房屋
这是父母凑钱给我买的房
也是我把母亲接来住的房
白天,母亲打扫卫生下楼买菜
傍晚,我走上六楼拿钥匙开门
母亲听到脚步声总是开门嗔怪:
“儿呀,敲门就行了,妈给你开。”
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后
却每天还守在六楼楼梯尽头
眼巴巴地盼着她的儿子
每次我走完九十六级台阶
母亲惊喜地拉着我的手喊:
“我的乖乖儿,你回来啦!”
如今,楼梯尽头没有母亲的眼神
踢踏,踢踏,踢踏……
一步,两步,三步……
我仍然每天走完这九十六级台阶
渴望着那一声:
“我的乖乖儿,你回来啦!”
【作者简介】兰静,女,都江堰人,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西南商报》《都江堰报》《阿坝日报》【封面】【华夏人文记录】等报刊和平台发表。习惯佛系,一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