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强调的:“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所形成的南水北调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实践。它用人民至上、协作共享、艰苦奋斗、创新求精、舍家为国的丰富内涵,生动地回答了南水北调工程“为谁建”“如何建”“依靠谁”的问题。
人民至上,回答了南水北调工程“为谁建”的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实践。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上,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60余年,从总揽全局的科学谋划到实事求是的有序推进,从顶层设计的世界眼光到几十万建设大军的齐心协力,最终全面建成通水。这一世纪工程倾注了党和国家*的巨大心血。这一大国工程也是民心工程、生态工程。通水以来,工程累计调水量超3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2亿人,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及以上,受水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协作共享,回答了南水北调工程“如何建”中的区域统筹和发展共享的问题。早在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时就体现着共享理念,确定南水北调的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而推进这项巨大工程顺利实施,不仅要求区域、领域、部门和单位的综合协调,并且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移民安置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鄂豫陕三省联动协作,制定水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规划,推进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夯实了水源地水质保护基础。另一方面,东中线一期工程带动了沿线生态带建设,中线工程沿线相继划定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形成了一条1200多公里长的生态景观带,宛如一条绿色走廊。
艰苦奋斗,回答了南水北调工程“如何建”中的精神支撑问题。**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成果来之不易。“苦”是南水北调人的工作常态。他们称自己的工作时间是“5 2”“白加黑”,常常几个月甚至数年都回不了家。但他们为了把这项国字号工程建设好,用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倾尽全力与忘我的精神,奋斗在南水北调的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移民迁安、生态保护等各条战线上。在一代代南水北调人为工程从论证设计到建成通水的不断接力中,大国工程终于梦想成真。
创新求精,回答了南水北调工程“如何建”中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创新是建设一流工程中攻克技术难关的重要法宝,求精是建成精品工程的重要保证。60多年来,面对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全程参与工程技术难题的指导与决策。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顺利实施,技术难度在国内外均属罕见;膨胀土“工程癌症”成功攻克,为世界工程建设提供中国方案;穿黄工程顺利推进,复合双层衬砌结构在工程界尚无先例;沙河渡槽架起凌空飞渠,“世界第一”叹为观止……而在打造精品工程方面,南水北调人更是精益求精。中线工程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段把地铁结构的最大沉降值控制在不到3毫米,远低于国际通行标准7毫米;北京段PCCP管道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安装都使用了最严苛的质量标准和最特殊的监测系统,为的就是保证工程质量、打造品牌工程。
舍家为国,回答了南水北调工程“依靠谁”的问题。“南水北调成败在治污,难点在移民。”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一期工程涉及34.5万人,且要“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广大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识大体、顾大局,正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真实写照,是家国情怀的时代诠释。他们深知国家利益至高无上,践行爱国主义的责任担当,尽管故土难离、故业难舍、亲情难分,但什么也不能阻挡他们在国家工程中的无私奉献、无悔付出。这既是推动南水北调工程顺利通水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凝结成民族精神的时代记忆。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水北调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朱金瑞 乔靖文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