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中“明月光”、“举头”、“低头”、“床”等用字和用词非常值得推敲。
首先按照诗句创作的背景来看,当时已经是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李白自己也已经生病,所以此时绝对不可能打开窗户让寒冷的秋风往屋子里灌。
要知道古代并没有玻璃,窗户是用油纸糊上的,所以透光度很低。如此一来,月光怎么可能洒在床前?
其次,如果李白是躺在床上,他也做不出“举头”和“低头”的动作。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时李白并非是躺在床上,而是本来就站在窗边看着明月,随后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句。
不过这里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果李白是站在窗前思念家乡,又怎么可能分心并看到背后洒在地上的月光?
所以李白此时既不可能躺在床上,也不可能站在窗前,因为不论是哪一种都是悖论。毕竟躺在床上休息就不可能开窗户并看到月光,而站在窗前看月亮,也不可能看到身后的月光。
总之,李白是如何看到月光的这个问题,一直无法完美地解释。
所以当了解了创作背景之后会发现,这首诗有一个很大的BUG,似乎怎么都解释不通,即便是强行给出一些解释,也并不完美。
如果从诗句的字面意思去思考,或许永远都找不到一个完美的解释。不过“床”这个字,却给世人带来另外一种答案。
古代的“床”字并非只解释为人在睡觉时的一种家具,在古代但凡一些和“床“相似的物体,都可以解释为“床”。比如河床,井床等等。
而这首诗中所指的“床”很可能就是“井栏”,也就是“井床”。
这是因为古人为了防止有人跌入水井,所以会在水井的周围添加方形的木质结构,看上去很像是一张床。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首诗的创作地点并非是在卧室之内,而是在扬州旅舍院子里的水井前。
而且参考成语“背井离乡”,这个“床”字背后“井”的含义,也确实符合当时李白的创作背景。
如此一来就可以解释之前的所有疑惑。而这也就是《静夜思》中前两句被误解的地方,时至今日已有千年的时间。
其实李白的诗句中经常也出现“床”这个字,而且解释出来也都是水井的意思。
比如李白《长干行二首》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两句诗,描写的就是孩童骑着竹马在井栏边玩耍的情景,这一点在《古诗词》以及《全唐诗》中都如此解释。
不过由于如今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逐渐被简化,古代许多汉字的含义也逐渐消失,只停留在历史典籍之中。而这也就造成了如今的人们在读一些古诗的时候,总会觉得别扭的原因。
当然这对寻求快捷简便的现代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从文化角度去看的话,其实算得上是一种灾难和损失了。
参考资料:《全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