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下称“作物所”)组织有关专家在韶关乳源大桥镇对马铃薯种薯本地化繁育项目进行现场测产验收。这是作物所首次证实在广东低纬度、高海拔区域开展秋播马铃薯种薯本地化繁育的可行性。
“虽然今年广东的冷空气早来半个多月,但种薯繁育基本还是顺利完成。”作物所马铃薯研究室主任李小波说。经过专家测产计算,繁育种薯陇薯7号亩产达2408.1公斤,荷兰薯亩产达2721.2公斤。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马铃薯种业是马铃薯产业的关键。当前,广东冬种马铃薯种薯几乎全部采用“北繁南种”,即从北方基地调运种薯,再在本地种植。但随着广东冬种马铃薯面积的扩大,“北繁南种”动辄数千公里的运输距离,使种薯极易出现腐烂、病虫害传播等风险。同时,马铃薯播种使用薯块,每亩需要数百斤种薯,“北繁南种”的高额运费大大摊薄了马铃薯种植的利润。“按中国南方马铃薯冬作区500万亩播种面积计算,至少需要种薯1.5亿斤,仅运费就高达4500万元。”李小波说。
业内认为,如能在广东成功建立种薯繁育基地,不仅上述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还能辐射整个华南地区及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为此,作物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在韶关高海拔区域开展种薯本地化繁育技术和模式研究工作,探索马铃薯秋播繁种,现已初步形成了可行的种薯繁育模式。
记者了解到,冬种马铃薯因经济效益较为稳定、可观等原因,受到广东多地农户的青睐,在广东惠州惠东、汕尾陆丰、江门恩平、湛江遂溪等多地有大规模的推广种植,由此而生的“稻—稻—薯”水旱轮作模式更利于高效利用冬闲稻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助农增收。
“马铃薯喜光喜冷,较适合在广东冬季种植。虽然此轮强冷空气对广东影响比较明显,但只要田间不下霜,茎叶不受冻,对马铃薯的最终产量影响就不大。”李小波说,“这也是马铃薯相比于其他农作物的优势所在。”
本次种薯繁育模式研究是落实2022年初作物所与韶关市农业农村局、北大荒薯业集团有限公司、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签订的“冬种马铃薯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框架协议”的部分内容,对该项目顺利实施和进一步推动具重要意义。验收专家组认为要尽快形成一套广东马铃薯种薯本地化繁育技术规程,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记者】邵一弘
【作者】 邵一弘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