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宋)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古代中国民间于春秋两季,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兰亭集序》中“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即是上巳风俗。
寒食节是流传于北方的一个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寒食节讲究禁火、冷食,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增加了踏青、祭扫、蹴鞠等习俗。
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在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地位上升取代了寒食节。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祭祀意味着缅怀与传承,而踏青则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清明还有古人沿习下来的许多活动,如踏青插柳,荡秋千,踢蹴鞠,放风筝。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丰子恺绘画了很多“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清明踏春作品,还专门写了一篇《清明扫墓》的文章,记录自己童年记忆中“借墓游春”的欢乐。
(据人民网、环球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