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和敬的关系是什么,恭和敬的区别在哪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4 21:37:43

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特别重视伦理关系的维护,尤其是父子伦理受到特别重视。父子关系居于家庭伦理的中心地位,一切家庭人伦和亲属称谓,都围绕着父子伦理展开。

尽管学者在历数人际五伦时,总是习惯沿着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顺序排列,似乎君臣关系因居于首位而显得特别重要。但是,事实上,君臣伦理是由父子伦理推衍而成的。臣对君的忠,是从子对父的孝的意义上演绎过来的;君王用来治理国家的方法,也是对父亲治理家庭的方法的借鉴。所以,就父子、君臣来说,父子伦理是君臣伦理的基础。

从核心家庭的结构来看,夫妇伦理当然特别重要。但是在古代中国这个宗法制社会里,一切社会关系皆已家庭化,一切亲属关系都受到父子关系的支配。所以,传统中国社会伦理的主干和核心,是父子伦理。

按照传统中国人的看法,“爱”是一种出自天性的诚挚自然之情,“敬”则是一种在外力作用下的人为之情。或者说,“爱”是自然性的,“敬”是社会性的。看看“敬”字的字形结构,就可明白这一点。

“敬”最初写作“苟”,变化而成“敬”字。“苟”的本义是恭敬谨慎,其后演变为“敬”字,增加了一个反文旁,表示有外力迫使其恭敬谨慎。这个外力是什么呢?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礼。是在礼的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恭敬谨慎,所以是人为之情。再看“爱”字,爱字从心,意思是从心里发出的自然之情。

敬和爱的区别,古人分辨得很清楚。如庄子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孝敬长辈,因敬而孝,是人为之道,只要在外表上表现得恭敬有礼,就行了,所以容易;因爱而孝,是自然之道,要从内心里表现出来,所以不容易。

西汉杨雄说过这样的话:“婴犊母怀不父怀。母怀爱也,父怀敬也”。意思是说,婴儿喜欢母亲,不喜欢父亲。为什么呢?因为喜欢母亲,是天性之情,是爱;喜欢父亲,是人为之情,是敬。在没有外力驱使的情况下,在没有礼的规范和限制的情况下,人类是重自然之情而轻人为之道的。

一般来说,母怀爱,父怀敬。由爱而亲,由敬而尊。《礼记》说:“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

这段文字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父亲对孩子是“亲贤而下无能”,即喜欢贤能之才而讨厌无能之子。父亲对孩子的态度,有点近乎惟才是亲。母亲则不同,她对孩子是“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即贤能之子固然值得喜欢,但无能之子也须爱怜。

其二,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从而决定了孩子对父母的不同情感取向,即“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也就是说,母亲亲近但不尊严,父亲尊严但不亲近。也就是说,孩子于父亲只有敬,父亲于孩子便是严,缺少慈爱的成分;孩子于母亲是爱,母亲于孩子是慈。当然,父子天性,父亲于孩子也有爱的成分;但父子间爱的成分不仅比母子间少,而且还隐藏得很深,因此往往被人们忽略。

儒家非常重视孝道,把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属性。虽然墨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也并不完全否定孝道,但是,相对而言,儒家却是最重孝道的。所谓孝,一般都是泛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侧重于强调儿子对父亲的态度。换句话说,儒家通常强调儿子对父亲的孝,而于儿子对母亲的孝,则往往略而不论。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大概在于,母子关系是“天然的关系”,无须强调,也能自然和谐。而父子关系则不同。虽然在父子间仍然存在着“天然的关系”,但又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容易发生疏远、对立情绪。所以需要特别强调,需要用孝道观念来维持其联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