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
我们来看这位老兄的封号,就知道他一定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君王。
的确如此,赵祯是个非常温柔的男人。堪称“大宋第一暖男”。
进士苏辙参加科举考试,在试卷里写了一堆嘲讽赵祯的话。他说皇帝每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
考官们一看,呦呵,能耐不大,胆子不小,一天没事就会整这些个谤君辱国的妖言。这种人应该抓起来,判处死刑,并且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立即执行。
但赵祯有不同意见,作为被嘲讽的对象和第一受害人,他表示:行科举之事,就是要选拔与众不同的人才。这个苏澈不过一介平民,就敢如此直言,应该予以表彰。
苏澈:我侮辱皇帝反而升官发财了?
这件事听起来有趣,同时也反映了仁宗治国的基本思想,那就是贯彻“仁”字,选贤任能。
白天处理完侮辱自己的小黑粉,晚上回宫吃饭,皇帝还没吃两口,就吃出一粒沙子来。
这要是换了别的皇帝,可能因为这一粒小小的沙子,整个宫里的厨子都要遭殃。
但赵恒却告诉身边的侍女,让他们千万不要声张此事。皇帝表示:无所谓,没啥事儿,消停的。
因为这个身份尊崇的大宋天子,本质上就是一个心疼黎民疾苦,讲究一律平等的人,仁慈,只是他日常的行为准则罢了。
但帝王的仁慈,却有可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
赵恒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四十二年的时间里,在赵恒仁政治国的管理下,宋朝的文化、科技遥遥领先,但军事水平却发展缓慢,甚至落后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也为后来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宋英宗赵曙:苏轼苏轼!唯爱我轼~宋英宗赵曙(1032年-1067年)
赵曙可谓是个不折不扣的追星族,他非常喜欢当时的大文人苏轼。
自己既然当了皇帝,有了能力,一定要捧红偶像。所以他决定重用苏轼,但却被大臣们以“理智追星”为由给制止了。
虽然自己喜欢的偶像不能启用,但朝中的能人还是一抓一大把的。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皇帝虽然在位时政绩平平,但是却干了一件在中国文化史上让人十分轰动的大事。
他让司马光编撰了一本叫做《资治通鉴》的书,而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赵曙多病,也许文学的书卷气息能让他得到一丝安静。对这位整天病恹恹的皇帝来说,他没有让北宋雄起,越来越强的能力,他也没有这样的梦想。但他也不敢让国家在他手里有任何不经意或者致命的闪失。
他是一位如此平淡,平常,平庸的皇帝,让北宋渡过了一段无聊又无虞的岁月。
宋神宗赵顼: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变的,就是变化(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
赵顼在位的时候,一些大臣们经常向他打小报告,内容如下:
报告皇帝,苏轼写诗,我感觉他写的诗影射皇帝,他是意图谋反。
报告皇帝,司马光写书,我看他写书神神叨叨不三不四的,他写书一定是要造反。
报告皇帝,范缜、张方平、陈襄整天吟诗作对,鬼鬼速速的,我看他们是要密谋篡权。
对于这样“文字狱”式的诬告,我们正直的赵顼是这样回答的:
人家写诗是自由创作,关我什么事,别动不动就谋反谋反,除了构陷同僚,能不能有点正事了?
训斥完这帮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的大臣,赵顼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王安石。
为了对付这帮贼眉鼠眼,乱七八糟的大臣们,他大力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运动。
何谓“王安石变法”?说白了就算把大宋朝几代以来的制度给他改个底朝天。
看得出这位皇帝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但代表旧势力的大臣和皇亲贵族们声势滔天的讨伐又让赵顼心生退意。
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是那个在保守固执的大环境中的变法派的靠山,但却是个不够坚定,容易动摇的靠山,宋朝没变法能借着“王安石变法”的东风走上强国之路,反而在新旧制度的折腾中错过了制霸的机会。
宋哲宗赵煦:不服?那咱们来打一架啊!宋哲宗赵煦(1077年-1100年)
赵煦即位的时候,只有九岁。
但这位皇帝人小,本事不小。
辽朝使者来宋朝觐见,大臣们担心少数民族的奇装异服会吓到小皇帝。
这些先皇旧臣们并不把皇帝当成一个成年人,甚至未必把他当做皇帝,只把他当成一个孩子。
这是宋朝政治上一个很显著的特点,皇权往往被轻视,权力的天平总往群臣这一边倾斜。
他们对赵煦说,你要是害怕,咱们就先不见。
没想到赵煦反问:辽国人是人吗?
大臣们被问懵了,只好回答,是的,陛下,辽国人也是人。
赵煦:既然辽国人也是人,那有什么可害怕的?
当天的“宋朝日报”头版头条:九岁孩童语出惊人,满朝大臣大吃一惊。
长大后的赵煦也是个狠人,发动了数次战役:洪德城之战、平夏城战役、河湟之战。
这些战役的直接后果就是:让一直在边境非常嘚瑟的西夏国臣服,规规矩矩的做了宋朝的小老弟。
平心而论,赵煦是个想要开疆拓土,壮大宋朝的皇帝。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宋、辽、金、女真、吐蕃、回鹘都有着和赵煦一样的梦想。虎狼环伺之境,就如三国乱世,再贤明的君王,又能有几分作为?
宋徽宗赵佶:天下文青出我辈,一入文坛岁月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