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
赵佶不仅是在宋代历史上有名的“文艺皇帝”,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他也是数的上号的“文艺青年”。
因为他的确是个很有才情的人。吟诗作对啥都会,唱歌跳舞样样行。
赵佶喜欢书法,但他和别人不同,别人喜欢书法,大都是模仿先人创作,他却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瘦金体”。
什么是“瘦金体”?这是一款风靡后世,沿用至今的简单,高效,美观,且实用的字体。
搞完书法,赵佶又开始作画。
这位皇帝画家作画也是一绝,因为他将他自己的本事融会贯通,将诗歌、书法都在落在画中。很多外国学者在研究赵佶的画作时,都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赵佶的画是中国古代的魔幻现实主义。
当完画家,赵佶又发展了起了自己的另外一大爱好,那就是收藏。
皇帝爱收藏,谁也挡不住。
历朝历代,只要说的上来的宝贝,基本上都被赵佶收入囊中。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赵佶是这幅画的第一任主人。
就连画上的“清明上河图”几个字,都是赵佶亲自题的。
当然,赵佶的人生经历不止于此,他喜欢研究的东西有很多,他感兴趣的东西也有很多。
但对治理国家,他是一丁点的兴趣也没有。
《水浒传》中,宋江和他的一百零七位兄弟们反抗的,正是这位皇帝。
也许赵佶对中国文化的进程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也许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可他作为一个皇帝,不仅没有让北宋王朝抓住任何一线复苏向上的生机,反而将王朝推向了更大的深渊。
宋钦宗赵桓:打人别打脸,打脸真心伤自尊啊宋钦宗赵桓(1100年 - 1156年)
提到赵桓,大家想到最多的,可能不是别的,而是“靖康之耻”。
虽然他在位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在历史上不断被人提起。
一年多的时间,赵桓罢免和授职的大臣,足有二十六人。
偏偏运气不好的赵桓把那些提出正确意见的大臣都罢免了,那些没啥能力只会误导皇帝的大臣反而被连连提拔。
用人上的失误导致了国家决策层面上的失误。
当时最杰出的抗金将领,民族英雄李纲,赵桓只给了他七十七天的时间来发挥,然后就被罢黜。
这个末代君王刚愎自用,几乎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人。
内忧不断,外患频繁,让这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变的慌乱。
但如果把北宋灭亡的厄运全都怪罪到赵桓身上,并不合适。因为赵桓充其量只是一个“背锅侠”。
自己屁股底下这个皇位,是自己的老爹赵佶一看国家要完蛋,甩手甩给他的。
摧枯拉朽、积重难返。这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最好的写照。
谁想做亡国之君?
答案是没人想做。
但百年来北宋“重文抑武”的发展方针,已经让宋朝变成了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实际上一拳就倒的绣花枕头。
因为文化的繁荣,只能让文艺青年们享受古代辞藻的带来的乐趣,却不能为抵抗外敌献上哪怕一点作用。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金国军队兵临城下,不仅灭亡了这个悠悠的北宋帝国,还把徽宗、钦宗两位皇帝抓走了。
两位曾经荣光无限,坐在九五之尊皇位上的人,如今坐上金国的囚车,变成了最普通的阶下之囚。
当他们看着汴京离自己越来越远,看着渐渐消失的城楼、城墙。
看着铺天盖地的烽火狼烟,遍地的黎民百姓的哀嚎。
他们那一刻,在想些什么呢?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
城墙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也不会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任何一个国家的兴亡,都是无数人的因果关系和数不尽的蝴蝶风暴,若问历史,只有红尘悠悠,留在那一片金戈铁马的岁月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