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词简析前两句写景:
青海湖上,长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山暗淡无光;从边塞孤城远远望去,只有玉门关与边塞孤城遥遥相对。
两句诗把三个相隔千里的地名连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绵延数千里的苍凉广阔边塞场景,创造了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苍凉悲壮的情调。
后两句抒情:
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发,虽然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但即使身上的盔甲都磨破了,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阅读借鉴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句概括了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黄沙”渲染出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道出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后句用汉大将军霍光智取楼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誓言,铿锵有力。
作者——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之为“七绝圣手”,此诗是他登第做官前赴西北边塞时所作。
作为一介书生,作者的边塞生活并不多,登第后的仕途也不顺利,更没有做过与戍边有关的官职,他的边塞诗中为什么有如此的豪情壮志呢?
因为作者处于盛唐时期,国家政治经济的发达和国防的强大给国人以高度的自信,许多人树立了建功立业的理想,更多的文人希望投笔从戎,赴边求功,自然就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杨炯,“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的王维,“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的岑参,当然也就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可见,诗人的悲欢忧喜、抑郁豪迈,无不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表达技巧——情景相衬
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一个“遥望”把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写实,也有想象、夸张,给人“视通万里”之感,境界阔大,含蕴丰富,为后面的抒情铺垫;正因为有这样苍凉悲壮的边塞景物描写,才有了第三句边塞将士艰苦生活的概括,有了前三句的反衬,才更突出了第四句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情景相衬,使诗歌画面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