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关于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较低,常年维持低温 B. 较低,有机碳积累少
C. 较高,微生物活动弱 D. 较高,呼吸作用弱
20. 武夷山土壤有机碳随深度增加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主要是因为越往深层( )
A. 环境作用越大 B. 植被凋落物越少 C. 土壤通气性越好 D. 有机质越多
【答案】19. C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形成原因是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武夷山土壤有机碳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由材料可知,土壤有机碳主要由植物残体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植被凋落物一般都分布在土壤的表层,越往深层植被凋落物越少,有机质越少,B正确,D错误;表层受外部环境影响作用较大,而深层受外部环境作用影响较小,A错误;表层因有腐殖质层,土壤团粒结构通气性较强,越往深层,形成的腐殖质越少,团粒结构差,土壤通气性越差,C错误。故选B。
【点睛】 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土壤肥沃;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土壤贫瘠。
堰塞湖是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地震活动等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形成的湖泊(如图)。2020年7月21日上午,湖北恩施州恩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预警:因清江上游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滑坡,造成清江上游形成堰塞湖,随时有溃坝的危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若要实时监测此次堰塞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RS B. GNSS C. GIS D. GRS
22. 下列有关清江上游堰塞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堰塞湖上游河段不会出现洪涝灾害,人们的生活几乎不受影响
B. 堰塞湖可以自然泄流,只要及时疏散下游人们即可消除灾害
C. 可以利用该堰塞湖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D.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当地抢险救灾的重要因素
【答案】21. A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GNSS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RS是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主要获取影像资料;GIS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GRS是自愿、国际、完整的生产产品回收和监管认证。因此要实时监测此次堰塞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需要利用RS实时收集信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清江上游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滑坡,造成清江上游形成堰塞湖,随时有溃坝的危险,A错误;堰塞湖可以自然泄流,但洪水会从上游倾覆而下,形成灭顶之灾,所以要火速撤离下游人们,并且进行人工导流,疏散洪水,B错误;山区堰塞湖危险较大,不能用来发展旅游业,C错误;清江位于山区乡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当地抢险救灾的重要因素,D正确。故选D。
【点睛】堰塞湖是指山崩、土石流或熔岩堵塞河谷或河床,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为地震、风灾、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所造成,也有人为因素所造就出的堰塞湖,例如:炸药击发、工程挖掘等。堰塞湖的形成,通常是不稳定的地质状况所构成,当堰塞湖构体受到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作用,堰塞湖便会出现“溢坝”,最终会因为堰塞湖构体处于极差地质状况,演变“溃堤”而瞬间发生山洪爆发的洪灾,对下游地区有着毁灭性破坏。
2021年7月,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4天内省会郑州平均降水量达452.6毫米,受灾严重;此轮强降雨共造成全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300.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与郑州特大洪涝灾害的形成关联性最小的是( )
A. 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B. 降水集中,强度大
C. 海水倒灌,河流排水慢 D. 路面硬化多,下渗慢
24. 下图示意灾害自救的几种方式,在遇到灾害时,这些自救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