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有位家长提到,她的孩子时不时、没由头地暴发脾气,且怒目圆睁、“六亲不认”、见谁打谁、期间完全丧失理智、咆哮吼叫,过后复平如常。她对着我曾发过的短文对号入座,问是否为“间歇性暴发障碍”。无独有偶,最近也接诊过几例类似的孩子,表现和症状颇似该家长上述的描述,符合“间歇性暴发障碍”诊断。
间歇性暴发障碍(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 IED)也叫间歇性冲动障碍,是一种突发性的、频繁暴怒、攻击为特点的行为障碍。发作时缺乏明晰的诱因,或是不经意的小事足引起当事人不可遏制的暴怒与攻击,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攻击行为并无任何预谋,当事儿童对感知到的任何“威胁”顷刻做出过激反应,典型表现就是暴怒发作、毁物和攻击他人,脾气暴发来得突兀,发作前都有莫名的紧张、愤怒、出汗、发抖、胸闷、口吃等表现。IED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品行障碍孩子更容易合并IED。
IED轻者可能限于辱骂、与他人发生口角、恶语相加等。重者则可毁物、攻击伤人,甚至自伤、自残。据报道,人群中其终生患病率约为4-6%。美国约有1600万人符合IED(Kessler,2006)。
IED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2013)归到“破坏性、冲动控制和品行障碍”类别里,描述为如下几条标准。
A.表现无法控制冲动的反复暴发,包括以下任一情况:
①.言语攻击(发脾气、争吵或打架)或身体攻击,平均每周发生两次,持续至少3个月,攻击不会导致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
②.一年内发生3次涉及他人伤害或暴发破坏行为。
B.攻击行为与程度与诱发的社会心理刺激明显不成比例
C.暴发缺乏预谋,没有事先设计的目的
D.暴发导致个人痛苦或功能障碍,或导致经济赔偿或法律后果
E.当事人必须是六岁及以上
F.反复暴发无法用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也非其他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所致
您孩子若符合以上症状,估计就符合IED的诊断了。不过,我建议还是找专科医生看看的好,勿自己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静老师说有意思的是,我接诊的那几个孩子都说:发脾气时,除不可遏制的攻击冲动,出手不顾及后果外,同时伴有如释重负和莫名的愉悦感。不过,他们随后会表现悔恨和自责,产生明显的负疚感,发誓不会再犯。但过不了多久,故态萌发、故伎重演。
IED发作可能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失调或病变有关,还可能包括杏仁核和海马体等脑区的功能失调。因为,这些区域的损害会增加人的冲动和攻击行为发生,且无法预测个人行为结果。例如,ADHD孩子高发IED则可由大脑额叶控制能力低下来解释,是其间接的证据之一。研究发现,这些区域的损害也与血糖控制不当有关,致使额叶功能下降,损害到计划制定和决策功能(Best M,2002)。
另外,儿童IED也容易与ADHD、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双相障碍相混淆,或可合并出现。成年人的IED常与反社会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混为一谈。
对儿童IED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所谓“治愈”也难达成。关键还是在于预防在先,及时就医咨询,治疗原发疾病(如ADHD、情绪问题等),引导和训练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暴发,父母应对避免用简单粗暴办法等。父母接受专业人员的养育指导很有必要,因为IED孩子倾向来自于暴力家庭。
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或老师动辄采取讲大道理、居高临下说教、唠叨、剥夺孩子权利、高声呵斥、训诫、体罚、以暴制暴等方法都会适得其反、火上浇油。
游戏疗法、放松训练、沙盘治疗似乎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很难巩固。对年龄稍大的孩子可采取认知行为疗法(CBT),其中包括放松训练、认知重构和暴露疗法。亦可结合服用些抗焦虑、抗抑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