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李大钊在北京被凌辱致死,而,学者叶德辉因留有辫子,被冠以“前清遗老”的罪名*害。他们的死让王国维感到了悲凉与恐惧。
1927年6月1日,王国维的学生姜亮夫来访。王国维问姜亮夫,对他留辫子怎么看。姜亮夫说还是顺应时局的好,又说了些宽慰的话,让他宽心。
王国维却说:“我总不想再受辱,我受不得一点辱。”
一生坚守的文化,被人弃如敝履。本想多读书、多教点学生,可时代却不允许。
文化一旦消亡,国还能为之国吗?王国维绝望于文化的式微,更绝望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与平常无异,吃完早饭来到校园,照常处理完公务后,向同事借2元钱。因王国维平时没有带钱的习惯,大家对他借钱,习以为常。
王国维拦了辆车前往颐和园,来到昆明湖鱼藻轩。他坐在一旁的石阶上,静静地抽了一支烟,扔掉烟头后,纵身跳入湖中。
湖水不深,落水后,王国维很快被救起。救起时,他的衣衫还没有完全湿透,口鼻全是淤泥。
检验官从王国维的口袋中发现他的遗书,上面写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16个字,别无他言。
王国维的死震惊世界,引人热议。他的死显得神秘莫测,成了一段谜案。
对于王国维的死因,最接近真相的莫过于好友陈寅恪的推断。他说王国维是为文化而殉道。
1929年,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碑文时写道: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而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远。”
当一种文化衰落时,文人必因文化的式微而感到痛苦。爱得越深,痛得越深,当无力承受时,唯有一死,只求心安。
王国维的这一生,唯陈寅恪读懂了他的绝望与悲凉,理解他的选择。
王国维不喜政治,只谈学问;不喜交际,只专研究。他将满腔的热情倾注于文化上面,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得到传承。然而,这一跳,终结一切。
此后经年,大师难觅。一颗学术之星就此陨落,令人惋惜。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日,浮躁成为了主旋律,这种浮躁甚至波及到了文化界。
知识分子逐渐划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犬儒化,像王国维这样纯粹的学者已经不多了。
泰戈尔有句名诗:“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王国维如同这飞鸟,掠过天际,留下传说。
. END .
【文| 幽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