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逾淮为枳》摘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原文】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正在畅饮时,两个当差的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的人,犯了什么罪?”
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偷盗而犯罪。”
楚王转身对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听说过,桔生长在淮南就是桔,生长在淮北便是枳了。它们的叶子非常相像,但是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同的缘故。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时不偷不盗,来到楚国却会偷盗,莫不是楚国的环境使得这些百姓学会偷盗了吗?”
【赏析】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能言善辩,机敏过人,这篇寓言就充分显示了晏子善于应变的外交才能。
春秋时期,楚国是个强国,而齐国则是个弱国,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在楚王想侮辱齐国的时候,晏子却让侮辱人的人感到了羞辱,表现了他坚决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的可贵品质。
以强欺弱,以大欺小,只能说明欺人者的愚蠢和无知,到头来只会落个弄巧成拙、自讨没趣的结果。晏子的话棉里藏针,巧妙地嘲讽了楚王及其手下人的愚蠢和无知。由此可知,切不可妄自尊大、盛气凌人,那样做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