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聚兵固守以老之翻译,或保首领以殁于地翻译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5 19:07:22

作者:杨权良

“散关”一词首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那么,诸葛亮所出之散关,究竟是不是今天人们去看的这个“散关”呢?实在有必要进一步讨论。

今天对散关的“权威”解释是: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古称散关,因散谷水(今清姜河)流经关前,遂改今名。是关中入秦岭进四川之要道。关口海拔1223米,关下深谷直切,两侧陡壁夹峙如喉,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史上为秦、蜀往来要道。春秋时已设关令。宋时金兵侵犯,宋将吴玠、吴璘聚兵扼险固守,打败金兵多次进攻,金兀朮仅以身免。后人为纪念吴氏兄弟,在关西修有吴公祠,祠内有吴氏兄弟像。关下竖有“古大散关”碑石一通。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经此 。”

请聚兵固守以老之翻译,或保首领以殁于地翻译(1)

这是网上“百度”来的,显然出乎当地人手笔。可惜,是似而非,看似明白,实则语焉不详。

《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高祖用韩信之计,佯装修复4年前入汉中时烧毁的褒斜栈道,实际上却从陈仓古道而出,占领陈仓的故事。到元代杂剧中首先出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语,后来成为三十六计之一。这里的“暗度陈仓”,就是暗中从陈仓古道通过,去占领陈仓。陈仓就是雍原(凤翔南原)。陈仓古道,南段是确定的,北段却是开放的。过了秦岭,沿清姜河而出,只是其中一部分。

那么,陈仓古道在哪里呢?是不是现在所指的散关呢?答案是:陈仓古道以秦岭主峰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就是连云栈道,与嘉陵江同向;北段散开,有数条通路出山。也就是说,翻过秦岭,与清姜河同行,出益门堡到姜城堡结束的这条路,今之所谓散关,只是散关群中的一条。上面说的今天对散关的界定并立碑证明这里是“大散关”,是不恰当的。

宋金对峙时,渭河是金人之南线边界,秦岭是南宋之北线边界。宝鸡或曰陈仓,是两国交兵之前线。诗人陆游作为参军,住在宋军大本营汉中,节制从最东边的傥骆道到最西边的阴平道的入蜀通道,保住宝鸡,就保住四川;保住四川,就能保住南宋偏安江南。

以陈仓古道为中心,从倘骆道至阴平道之间的广阔区间,叫大散岭,其中间有数十条大路与无数条民间小道都可以入秦岭进四川,达荆襄。对这些群路之合称,才是“散关”或“大散关”。

陆游数度亲临各个路口巡视,严加防守,不给金军可趁之机。

南宋军队为什么把指挥部设在汉中而不设在前线,道理就在这里。因为“散关”是“散”的,在大散岭上呈网状撒开,到了汉中,才殊途同归。然后入蜀,又散开呈三条线路: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请聚兵固守以老之翻译,或保首领以殁于地翻译(2)

汉中就在枢机之处,是南北之结。最关键的是其北边的散关是“散”成多条的。是一束,不是一个;是并行的一群,而不是单行的一条。

陆游的诗中既有“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之句,又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还有“观大散关图有感。”、“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在这样的句子中“散关”与“大散关”并用。含有对“散关”之“散”的强调,是“大大的散开的关”,像一张撒开的网,不是一处小小的开闭自如的关隘。陆游逐条巡视,确实辛苦,他的诗表达了戍边之不易。

《方舆纪要》卷55宝鸡县:“大散关在县西南大散岭上。自古南北之险要也, 向设巡司戍守。” 十分权威地指出,“在大散岭上”。也就是大散岭上的入山通蜀之路,由于在大散岭上,故名大散关,简称散关。

大散岭,在唐人罗邺的诗中多有,在史书中唯有《资治通鉴》:“唐天启二年(公元886年)上自宝鸡幸兴元,以传国宝。授建负之以从,登大散岭。”

大散岭,就是从陇山至太白山之间的秦岭。主要在宝鸡(历史上的凤翔府)境内。

请聚兵固守以老之翻译,或保首领以殁于地翻译(3)

现在可以清楚地查得大散岭入山通蜀有数十条。笔者既从文献检索,又实际考察,明确大散关就有11条之多。散关是“散开的关”,名副其实。这些散开的道路,对于入蜀来说,就是“关”。由于不在一处,是撒开的,故名“散关”。

请看下文

第一关是最西边的阴平道。这是邓艾取川之路;

请聚兵固守以老之翻译,或保首领以殁于地翻译(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