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后来叫孔明,孔明是谁诸葛亮为什么受人尊敬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6 02:20:39

诸葛亮选择刘备而非曹操的多重因素,我认为是有以下几个因素导致的,个人价值观、忠诚信念、文化背景、人才需求和地方势力的态度等多个方面。我将在你提出的六个方面进一步展开讨论:

1. 诸葛亮的为臣之道: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忠诚、仁义。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君主应该具备仁德,而刘备的形象和行为恰好符合这一理念。刘备的仁义之名,加上他对下属的宽厚待人,使诸葛亮认为自己的才能和理想能够在刘备麾下得到最好的实现。对比诸葛亮的《出师表》和乐毅《报燕惠王书》体现的忠君思想这两篇文献都强调了对君主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诸葛亮自诩管仲,乐毅,特别是乐毅让诸葛亮为之倾心,尤其是乐毅的《报燕惠王书》, 表现出乐毅光明磊落,又表达乐毅感谢燕昭王知遇之恩等。比如,第一句是”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诸葛亮通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对刘备及其后继者的无条件忠诚,这种忠诚基于对刘备政治理念和人格魅力的认同。

2.正统文化里,世人对刘备和曹操的认同不一样: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刘备作为汉室宗亲,被视为正统的继承者,这与儒家重视的“礼仪正统”相契合。而曹操虽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其野心和手段常常被视为不太符合儒家的“仁义”。曹操的出身,阉人后人,又屠城,特别是不拘一格纳贤,在大儒们的眼里是“大逆不道”特别是*孔融,孔融是当时文人的一面旗帜,他的影响可以用民心向背来形容。孔融被曹操*害,那天下文人就会对曹操的看法发生根本的改变,口诛笔伐,再加上老百姓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观占据头脑,这样,天下老百姓对于曹操的看法就由好转坏,民心向背就在这个关键节点发生根本的改变,天下有识之士不再投奔曹操。曹操南征前,许多有识之士投奔曹操,南征后,天下少有有识之士再来投奔曹操就是证明。

3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你看,曹操人才济济,刘备缺兵少将,诸葛亮去曹操和刘备哪里重视程度不同。曹操麾下人才众多,诸葛亮在其中可能不会特别突出,郭嘉、荀彧司马懿等等,个个才华和谋略都不在诸葛亮之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说明郭嘉对诸葛亮有血脉压制,而刘备则急需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才来辅佐。这种需求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平定河北之后,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 "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以为省事掾属" ,同样得到了河北世家的支持。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成为曹魏的统治基础之一。

在当时一个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诸葛亮这种出身下层官僚阶层的人,自然无法在曹操集团

中担任高级职位。当然,曹操也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包括许多寒门下士。所以诸葛亮,宁可去刘备那里,这个叫“宁为鸡首,不为牛后”。

4刘备三顾茅庐和曹操惜才的各自表现不同:刘备亲自三次请诸葛亮,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顾茅庐是表象,内在是知遇之恩,在什么地位经验都没有时,有人把你当盘菜,进队就是二把手待遇直到一把手离职,这才是真正的原因。中国历来说“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出山才27岁,这样的年龄被委以大任,可见刘备的器重。,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才能的极高评价和对其人的尊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 有孔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临安托孤也透露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经对诸葛亮说过一段流传千载的话。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曹操虽然也惜才,但在人才众多的情况下,这种个人的尊重和重视可能无法与刘备的诚意相比。刘备身上的“仁义”形象与诸葛亮的儒家理想高度一致,使得诸葛亮认为在刘备麾下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刘备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不仅显示了对其人才的极度渴求,也体现了对其人格和才华的尊重,这种人文关怀与儒家倡导的君臣关系高度契合,对诸葛亮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而曹操呢?也重视人才,他是为了得到不择手段,得不到就毁坏。你看为了得到徐庶,他都这么做的,徐庶投奔刘备之后曾经给刘备出主意,击败曹操,曹操得知徐庶才能,非常希望收纳麾下。后徐庶接到一封书信,相传为徐庶之母。目的是曹操要徐庶这才,*就掌握在曹操的手中,胡言乱语不多,快来投靠我吧。

诸葛亮为什么后来叫孔明,孔明是谁诸葛亮为什么受人尊敬(1)

而且徐庶非常孝顺,无奈之下只好告别刘备,独自前往曹营。这段话《三国志》记载:徐庶之母南行途中,为曹操捉跑,徐庶被迫与刘备分离。而张飞劝刘备*徐庶的时候,刘备坚决不同意,还哭着说,因为自己连累徐庶和老母了,……你看看这境界。不管刘备真实想法如何,他毕竟做到了。再看看许攸的下场,曹操是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人,他知道要想壮大,必须大量的人才来辅佐他,而曹操对人才也是相当尊重的。当年许攸弃袁绍来投,曹操,跣足出迎,高兴地说:“子远来了, 大事可成!”于是曹操得以大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至于许攸后来自己作死,那是后话了。对关羽也是如此,操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求贤若渴。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有学识的才子们哪,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但关羽最后大意失荆州,难道不是曹总的手笔吗?

同时,刘备虽然势弱,但正是这种劣势使得他更加重视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才,给予了足够的舞台和机会。诸葛亮在刘备麾下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参与国家大事,这对于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诸葛亮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5 荆州士族对曹操的看法,对诸葛亮的影响:荆州士族对曹操持有戒心,而对刘备则相对友好,这种地方势力的态度可能也影响了诸葛亮的选择。在荆州有着较好的人际网络和支持基础,对诸葛亮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现在有些人常说刘备是假仁假义。但是按照《三国志》记载,刘备一向待人仁厚。他在当平原相时,就个士人“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深得民心,甚至因此感动了别人派来的刺客。“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诸葛亮为什么后来叫孔明,孔明是谁诸葛亮为什么受人尊敬(2)

到了荆州以后,刘备也依然礼贤下士,因此荆州豪杰归附刘备的人极多,一度引得刘表起了疑心,暗中提防刘备。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而在赤壁之战以后,刘表旧日部属跟着刘琮一起归降曹操的那些人,也有不少偷偷难逃,重新来投奔刘备。

“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仁义之名并非虚假,而且在荆州也极有人望。曹操手下的武将们,干起屠城的事也毫不手软。像《三国志》就记载夏侯渊在太原、兴国、枹罕屠*过当地居民,曹仁则屠过宛城。

虽说这些事情有些是发生在曹操攻打荆州之后,不过光曹操在徐州、官渡、邺城、柳城*事,已经足以让荆州百姓胆寒了。

一个是在荆州住了好多年,大家都熟悉的仁厚君子,一个是*人如麻的枭雄。所以襄阳百姓跟着刘备一起逃命说明刘备得人心,在逃亡过程中,刘皇叔也不愿意舍弃百姓。这奸雄和明君的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诸葛亮为什么后来叫孔明,孔明是谁诸葛亮为什么受人尊敬(3)

总的来说,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基于个人价值观、对君主的忠诚、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实际政治形势的综合考量。

6.还有个就是“鸡蛋不放一个篮子里” 诸葛亮在蜀汉担任丞相,子诸葛瞻历任骑都尉;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等职,是刘禅的驸马。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东吴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宛陵侯。子诸葛恪也在东吴官至太

傅及丞相。

堂兄弟诸葛诞,三国时曹魏大臣和重要将领,官至征东大将军,后在寿春发动叛乱反抗司马

昭,兵败被*。

诸葛亮这样的家族,在三国之中,每一支都投靠不同的势力,分别发展,以最大可能的让家族繁衍生存下去。

以上就是我认为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的原因。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