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相斌\文雷现荣\图
梁山位于黄龙山脉东南,横跨关中平原东北,东西蜿蜒四十余公里。近看,极像一叶特大屏障抵挡着塞北的风沙;远眺,宛若一个巨大木梁横挑着半个关中蓝天,故曰梁山。合阳处于梁山脚下,故曰“梁塬”。
梁山盛名久远。装点梁山的不只是那秀丽的风光,还有那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
武帝山仙龟峰
禹甸梁山劈龙门
《诗经·大雅》曰:“奕奕梁山,唯禹甸之。”讲的就是大禹登梁山勘察治水的故事。
话说远古时期,洪水泛滥,到处一片汪洋,百姓无法安生,舜帝命禹治之。大禹不但是一个有胆识的人,而且还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首领。他接受治水的艰巨任务后,首先吸取了父亲治水的教训,改堵截的办法为疏导,有阻挡洪水流向的地方,大禹就想办法给它开辟出一条水路来,让洪水可以顺流而下,不至于泛滥成灾。并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区域进行治理。“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入”“闻儿啼不睹”“开九州,通九道”,功绩卓著。是年,黄河发水,秦晋豫一片汪洋,生灵涂炭。禹丝毫不敢怠慢,日夜兼程至华州,得河伯赠予治河图后,踏浪行于莘,过梁塬,登梁山东峰,经过一番仔细观察,觉得要解决梁山脚下的水患,首先要疏通洽川一带的河道,让水顺河而流。于是乎,大禹就来到梁塬,带领当地百姓凿开堵塞的河道,把塬上的积水汇聚到徐水、金水沟小河内,又通过排洪的办法引洪到黄河。梁塬水患解除,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可好景不长,一场大雨之后,洪水毫无忌惮地肆虐梁塬一带的土地及民宅,百姓苦不堪言。这下大禹急了,他再次跃上梁山,登上主峰。峰顶有一块石头,樵夫们常坐石上歇息磨镰,故称磨镰峰。在这儿向北可看龙门飞瀑,往南潼关逐浪尽收眼帘。大禹饭不吃,水不饮,观了六六三十六天,原因弄清楚了,原来,龙门巨大的石块是黄河不能畅流的最大障碍,每当上游洪水暴发,河水就会变成无缰的马,顺着山坳到处奔流。怎样去治理,唯一的办法还是去疏通,劈开龙门。他坐在磨镰石上,把神斧磨了八八六十四天,立志劈开龙门。百天期满,他猛然跃起,朝龙门飞奔而去。第一斧砍下,石峡裂了道缝;第二斧砍下,石峡张开了大口;第三斧砍下,天堑闪开数丈,河水驯服归流。从此黄河中游水患根除,人们对禹劈龙门的故事越传越神,龙门有了禹门口的雅称,鱼(禹)跃龙门成了人们对子女成龙成凤的期盼。加上禹母为有莘之女的传说以及禹的后裔晋封有莘,合阳百姓对禹相当崇拜,梁山上建起了禹王庙和禹王洞,每年庙会,百姓云集,热闹非凡。岁月流逝,这些建筑俱遭焚毁。再到后来,传说愈久,神话色彩愈来愈浓。
武帝山神龙谭海
武帝植柏秀西峰
登上梁山主峰,向西眺望,蜿蜒起伏的山岭间凸显出一座高峰,峻石林立,龙柏挺拔,山势巍峨,风景秀丽,它就是梁山的西峰。人们现在一直称作“武帝山”,这是全国唯一以帝王的尊号命名的山。
说来也奇,汉代以前,这是一座寸草不生的山峰,光秃秃一片。那峰顶被一块块磨盘一般的巨石压了个严严实实。梁塬百姓说,西峰巨变,源自汉武帝登临。元鼎元年,汉武帝要去山西汾阴,借道合阳领略梁塬文化。中午时分,武帝来到井溢坡村,这时,有位老太太端来一碗“麦子泡”(用麦仁与饦饦馍烩煮的小吃)热情招待远来的客人。已是饥肠辘辘的武帝哪管帝王的尊严,三下五除二便吃完了,那口感胜过皇宫里的山珍海味,故非常感激,临走时说:“以后遇到天旱不下雨,可来北山找我。”时至今日,井溢坡人认为,“麦子泡”沾有皇恩,有仙气、灵气。孩子结婚,做母亲的必须亲手煮一碗“麦子泡”让新郎官吃,厚重的期盼就在碗里。
汉武帝吃了井溢坡人的“麦子泡”,精神来了,他翻身上马扬鞭,不知不觉来到梁山西峰脚下,向峰顶望去,云腾雾绕。武帝决计登山,随行再三阻拦也拦不住他。山路崎岖,怪石当道,这一身功夫的马上皇帝,顷刻便登上山顶。武帝举目眺望,黄河奔流、华岳奇峰、梁塬风光尽收眼底。他让随行摆设香案,设坛。看到眼前光秃秃的山峰,武帝不觉有点伤感。他让当地百姓找来钢钎和锄头,亲手撬开峰顶的巨石,植下了柏树两棵,从那以后,山涧有了清泉,山腰长满花草,山顶的柏树四季常青,西峰变得郁郁葱葱。后人为纪念武帝此行,将梁山西峰称之“武帝山”,在山上修建了“武帝祠”,把武帝所植之树称作“龙柏”。这巍然屹立的千年龙柏,成为武帝山一道亮丽的风景。
梁山霜叶红
道远化缘凿佛洞
千佛洞是梁山最具文化内涵、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历史文物。它坐落在梁山主峰南侧的青石崖上,林草茂密,环境优雅,有“天外仙境”之称,距山下的寿圣寺遗址2000余米。史料记载:“石室视深三寻,广四仞,门挟两牖,内植双楹。当尊刻文殊像,列万菩萨于楹壁。面瞰关河,如指诸掌。”古以八尺为一寻,七尺为一仞,洞内面积七十多平方米,为人工凿石而成。佛像、楹联、神座、云彩均为浮雕,祭器也取之石材,工艺精湛细润。每当人们踏上这佛门圣地,当地百姓便会给你娓娓道来那感人的“愚公”凿洞的故事。
公元1149年,梁山下的寿圣寺遭火焚之后,悟性甚高的道远和尚,慕恋梁山胜景,又得敦煌文化启迪,云游龙门石窟归来,要在梁山掘洞修行。有赵姓僧人劝曰:“偌大之事,岂人力可就也!”劝他不要心血来潮,以免事倍功半。道远曰:“有志者,事之竟成也。”道远信念坚决,没有资金,他化缘集资,布施工程材料,并亲自开山辟路,斩荆凿崖,历尽艰难,至诚不愈。真情感动了赵行者等僧众,也感动了梁塬百姓,大家纷纷助之,历经五载,披星戴月奋战,最终圆满竣工,八百六十四尊形态各异,面目慈祥的菩萨矗立洞壁。完工之日,四乡百姓云集,县令马师孟亲临作序。遗憾的是八百年后,那巧夺天工的佛像,被毁得面目全非,但那感人的形态始终未能磨灭,至今游览者络绎不绝。当年那些掘山者似愚公,胜过愚公。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朵石窟玫瑰,还有竭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来源:渭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