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单增昕
想必练武的人都听说过“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话,也都明白“只要不练功,终究一场空”这个道理,可是很多人明明也练了功,而且练得还挺刻苦,功底也很深,可为什么一旦用起来还是“空一场”呢?
我们不妨从这句话的含义说起。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其实包含两个意思,一是“练拳→一场空”,二是“不练功→一场空”。相信大家能够理解第二句,但对于前者恐怕很难认同。
在国人的心目中,拳就是徒手功夫的代名词,练拳是练功夫的必经之路,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种观念也误导了国人数百年!
有人会讲,中华武术源远流长,现存的拳种就有129种,套路若干,而且很多人能够口若悬河地说出各种拳的来历和悠久历史、代表人物、不俗战绩。我要说,有些传说未必属实,故事就是故事。当然,凡事都是相对的,功夫也是如此,练过的总比不练的强,经常打篮球的对付一般人也绰绰有余。
有人会质问,既然这么说,拳又是怎么来的?难道传承都是假的?备受推崇的戚继光拳经32势也错了?
拳是怎么来的?从舞台上来的,从传说中来的,凭想象和模仿来的。不信的话,大家看一看现在的拳与戏剧舞台上武生们练的是不是如出一辙?是武师跟武生学的?还是武生模仿了武师?再想一想,历史上虚构的人物都能创出这拳那拳,某人干一件事情都能编一套拳,你信吗?
拳既然厉害,为啥大明朝的军队让少数倭寇追得屁滚尿流、狼狈不堪?其实,戚家军斩*倭寇靠的是世界一流的火器配备、严明的军纪和科学的阵法——鸳鸯阵,而不是高超的拳术,这一点大家可以查阅有关文献。
这不是在否认中华民族的传统功夫,而恰恰相反,说明了真正的传统功夫的神秘性和实用性,只不过真正的传统功夫至少在大明朝就已经断流。这件事,元朝统治者“居功至伟”,全国禁武近百年,想传承谈何容易?于是乎,功夫只能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供人们欣赏、娱乐,久而久之,表演和杂耍就替代了“*人技”,可以说,戏剧舞台和小说成了推波助澜、“发扬光大”的媒体平台。
如果传统功夫不实用,如果传统功夫都是花拳绣腿,元朝统治者就没必要禁武。假如传统功夫不厉害,假如华夏功夫没断流,大批明军也不会惧怕寥寥几个倭寇。因为我们这边断流了,日本人却是很好地传承了下来,日本武术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所以,奉劝那些有头无脑的喷子们,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轻易否定自己的祖宗,老喜欢拿科学扣别人帽子,其实你离科学的大门尚远!起码你连脑子都不会动。可以理解的是,你看到的和你认为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要说“与时俱进”这句话也没有错,现在的时代,是娱乐的时代,所有的东西都要符合娱乐的需要,没有残酷的生活环境,不可能练就残忍的技能。
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武术家,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性,他的关于拳的论点和32势拳经成为后世拳学的经典,深深影响了整个武术界。
“拳”重视的是外在的形式,强调的是梢节的训练,往往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目的而目的。因为理解层面不同和心情浮躁等原因,这种外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复杂化,目的的单一性和定向性越来越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有效性越来越差,练无所用,力不从心。
“大道至简”这句话也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有多少人明白?又有几人能做到?若真懂,又怎么会热衷于眼花缭乱、名目繁多的拳种和套路?重形式而轻本质,是聪明还是愚昧?大家自己品。拳源于舞台,兴于舞台,最终必将退出格斗舞台。
也有人重视练功,但真到用的时候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此功非彼功,虽然都是功,单一性、局部性的功夫很难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的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练功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体活力,发挥人体潜能,提高人体的协调性、稳定性、灵敏性、突变性,提升反应速度和有效能量输出,增强格斗技能。
练功需要遵循人体的生理结构,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而不能强其所难,倒行逆施,非得做那些伤体害骨、透支健康、出力不讨好的事。
练功需要符合技击之道,不是为了适应有规则的推推搡搡、你搂我抱、你打我跑,功练成后踢打摔拿可以随心所欲、随势而为。
练功需要有纲领,有重点,讲整体。能够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做到一动无不动,一练具练。分散、单一的功法,不仅会让你疲惫不堪、效率低下,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不便于全身的整合,很难达到协调自然之状态。
练功需要系统、完善、循序渐进,重在体悟,贵在自然。
练功就是修炼,修即养成、修正,炼便是提炼。
练功需要常态化、生活化,坚持不懈方为功,生活处处都是功。
拳是形式,功是本质,拳是行功的表现,而非有意做作。功是拳之母,功成处处都是拳,一举一动很自然。通过行拳练功,虽有一定效果,却属本末倒置,毕竟层次有限。近现代也有通过行拳而悟道者,虽具有非凡的势力,但凭其聪慧与努力,倘若走对了路,会更上一层楼。
以上所说都是肺腑之言,送给真心喜欢功夫、喜欢真功夫的人,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