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在春秋时期,齐国、齐国、宋国、晋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都是存在感比较强的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魏国、秦国、赵国、楚国等大国依然具有比较强的存在感。不过,对于北方大国燕国,不管是在春秋时期还是在战国时期,几乎都没有太强的存在感。除了乐毅率领燕国等五国大军进攻齐国,和燕国有关的历史事件可谓少之又少了。特别是在春秋时期,燕国的存在感甚至不如郑国、卫国等小国。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燕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尤其是偏离中原地区,这是燕国存在感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根据《春秋》、《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召公奭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召公奭没有前往蓟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长子克管理蓟地,自己则留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继续辅佐周王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疆域主要在今北京、天津、辽宁等地,也即和河南、山西、陕西等中原地区相隔千里。在此基础上,中原地区的历史事件,燕国就很难参与其中。
二
比如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的争霸是主要的历史事件,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齐国、秦国等大国,还是郑国、卫国、鲁国等小国,都参与其中,自然在相关的史料中留下自己的记载。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国因为和中原地区相距甚远,自然缺乏相关的史料记载。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吴国和越国也比较偏离中原地区,不过,到了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因为参与到中原诸侯国的争霸中,比如吴国攻破楚国都城,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等,从而加强了自己的存在感。
三
另一方面,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这个北方大国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对抗山戎、东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上了。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前7世纪时,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桓侯时被迫迁都临易(今河北容城)以躲避山戎的侵扰。根据史料记载,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在春秋时期,燕国在防御和对抗山戎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到了战国时期,不仅赵国名将李牧击败过东胡,面对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的东胡,燕国养精蓄锐,从而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
四
最后,在对抗山戎和东胡的过程中,燕国的扩张方向主要是北方和东北一带,这促使燕国和中原诸侯国的联系和交流更加少了。当然,在被齐国攻破后,燕国终于开始向中原扩张了,比如通过乐毅伐齐,以此联合赵国、韩国、魏国、秦国等诸侯国一起击败齐国,不过,这已经到了战国中后期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君主作为周王室的后代,和周天子的关系可谓最紧密了。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燕召公姬奭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也即就燕国来说,在血缘上和周王室非常亲近。
文/情怀历史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