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部高考卷的能力要求中第3条规定:“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而“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运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达地理现象,运用基本原理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描述”侧重于对地理概念和地理术语的把握程度,“阐释”侧重于地理规律、原理、成因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高考就是指挥棒,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原因,也就成为平日模拟、高考考练中的一大考点,加之在我们课本中讲授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而不是讲水循环的原理,所以学生在做题的过程往往因理解失误或组织答案时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不够规范或组织答案逻辑性不强容易出错而失分,成为学生平日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下面将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原因的题目进行归类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这一类问题。
其实水循环的原理其实质是水循环的环节的具体应用,水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将这些环节结合当地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分析归纳之。
一、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分析湖泊盐度变化
例1.根据图文材料,回答第(1)题。
材料:据地质考察研究,倒淌河在13万年前流入黄河,而如今则注入青海湖。
(1)指出倒淌河流向变化对青海湖湖水盐度的影响,并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其成因。
〖答案〗:盐度由淡变咸;
13万年前因其注入黄河,地表径流把青海湖的盐分带走;
如今注入青海湖,盐分随地表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又因气候干旱少雨,蒸发旺盛,湖水逐渐变咸。
二、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泉的成因
例2.阅读材料,回答第(4)题。 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
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其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要说明冲积扇边缘成泉的过程。
〖答案〗: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大量渗入地下;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就容易出露而形成泉。
分析:利用水循环的原理,要从水循环环节角度考虑,另外泉水是地下水的出露。所以整体思路应为西北地区的地表水转成地下水再出露成泉。
三、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旱涝成因
例3.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5)题。 材料一:图为云南省区域图。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是当地人民利用自然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从2010年到2013年,云南连续四年出现严重干旱,红河哈尼梯田却没有受到大旱的影响,试运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答案:红河哈尼地处低纬,气温较高,河坝、峡谷中的河水常年蒸发;河水蒸发旺盛,加上森林植被的蒸腾作用,水汽充足;受地形影响,水汽上升冷却凝结(或遇到高山低温的冷空气)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形成径流,灌溉梯田。
分析:云南连续严重干旱,红河哈尼梯田却没有大旱,利用水循环的原理,自然要从水循环环节角度考虑,红河哈尼梯田由于河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上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雨水形成径流,灌溉梯田,所以没有受到大旱。
四、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地貌成因
例4.阅读材料,结合右图,回答第(7)题。
材料一 湄公河三角洲分布着由湄公河及众支流形成的稠密河网,它包括越南南部的一大部分和柬埔寨东南部,面积44 000平方千米(39 000平方千米属于越南),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也是越南最富庶的地方。
试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湄公河三角洲的形成。
分析:从水循环的角度通过地表径流以搬运方式完成了物质的迁移,以侵蚀和堆积方式塑造了河流地貌。
答案:水循环可以通过径流等环节完成物质的转移和能量的交换,并塑造地表形态;湄公河属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流经北部高原和山区时,不断释放能量,将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搬运至河口地区,堆积形成湄公河三角洲。
来源 讲地又讲理
长按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