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现实。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一个贫困的家庭,曾经历多次失意和挫折。他曾先后担任过剑南节度使参军、太常博士等职务,但由于官场腐败和个人原因,几乎没有得到过任何实质性的提拔和重用。杜甫在自己的诗歌中,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官场黑暗和社会不公的现实,同时也表现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动荡的关注和思考。
杜甫的诗歌具有雄浑豪放、清新自然的特点,以及对人生命运、社会现实、自然景观的深刻描绘和抒发。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文化风貌,更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59年左右,是唐朝灾荒时期的产物。当时,唐朝正值安史之乱后的战乱时期,国家政治动荡、经济凋敝,加之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和人员流亡。而杜甫本人在这个时期也遭受着困顿,家境贫寒,漂泊在外,居无定所。此时,他在荒凉的草地上搭起了一间简陋的茅屋,生活十分艰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是杜甫在茅屋中感叹生活之苦、命运之堪以及对故国前途的深深忧虑的作品。全诗以悲愤之情对比茅屋之贫破和美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国家危机和自身遭遇的感慨和思考,是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