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区春灌期间的壮美景象
另一方面,可行性强。引大济岷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确定的取水口海拔高程超过一千米,引水线路末端海拔高程只有六百米左右,落差大,全程可实现自流输水,可行性强。而大渡河之水来到成都平原后,即可充分利用现有完备的都江堰水网体系,不需要再建配套工程。
还有就是工程的经济性。目前,都江堰灌区还在进一步扩大,今年7月,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待二期工程建成后,都江堰灌区实灌面积将达到约1500万亩,再加上天府新区以及成都东部新区的建设,引大济岷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十分可观。郭亨孝表示,由于工程在汛期削峰囤水,不需修建配套渠道,全自流引水且以隧洞为主,建成后年均供水经济效益约60亿元,相对造价较低、产出较高、效益较好,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较优。
此外,从大渡河引水的条件制约和风险相对较小。据四川省水利厅总规划师权燕介绍,引大济岷工程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充分衔接,我省还多次邀请水利部水规总院等专家论证,工程未突破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
C/工程如何规划?
先后形成三大引水方案,尚在不断优化中
“引大济岷从设想、勘测到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刘立彬介绍,引水除了考虑岷江需要水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引水区的水源条件。
为此,从2000年开始,刘立彬就和原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仁忠等专家开始着手制定“岷江上游及供水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引大济岷从设想开始进入规划的第一步。
接手规划制定后,张仁忠等专家即着手开展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水文、地质资料。一次,在完成梭磨河的考察后,已是晚上,考察人员急匆匆往川主寺赶,结果山路崎岖看不清楚路,车到悬崖边才停住,所有人都吓出一身冷汗。
刘立彬介绍,经过大量实地勘测、调研论证,引大济岷工程大致先后形成了三大主要引水方案。
相关专家实地勘测引大济岷工程引水路线
第一种方案是在马尔康以上的大渡河上游支流梭磨河引水进入岷江支流杂谷脑河。由于梭磨河与杂谷脑河只有一山之隔,工程实施方便,最长的隧洞也只有15公里。但梭磨河年流量仅7.3亿立方米,最多只能引水3亿立方米,难以满足要求。
第二种方案是在大渡河干流的双江口水库取水引入杂谷脑河,取水点的位置海拔2410米,出水口位置2310米,需建引水直线渠洞98公里,可实现自流引水。但考虑到四川要为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留够调水空间,因此该方案也有所保留。
“上游方案基本上只存在于图纸上,第二种方案进行了规划和地勘,而第三种方案则是开展了全面规划。”刘立彬所说的第三种方案的引水水源点在双江口水电站的下游位置,但也是从大渡河的干流进行引水,通过隧洞建设,自流引水到都江堰渠系内,成为都江堰灌区的补水工程。
位于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第三种方案的隧洞埋藏较深,引水量能够满足远期要求。埋藏深,意味着隧洞建成后稳定性好。第三种方案是最为接近目前水利部水规总院通过的引大济岷工程总体方案的,目前引大济岷工程总布置线路和总体方案仍在不断优化完善中。
“过去很多年,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引大济岷工程没有提上重要日程。”郭亨孝表示,当前,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手中,历史性的机遇摆到面前,必须抓住、抓好。
D/前期工作如何推进?
算资源账、经济账、效益账,推进机构已运转
根据规划,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工期8年,加上前期工作预计需要10年左右才能建成发挥效益。
“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周期长、审批要件多、投资需求大、建设工期长,需要提前谋划。”水利厅相关负责人担心,若不尽早开工,到2030年后成都平原经济区缺水现象将更加严峻。
引大济岷工程推进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实现实体化、实战化运转
工程上马,后续建设、管理的相关要素能否得到保障?
首先看资金筹集。在争取中省财政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四川省水利厅牵头,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建设单位参与的水利工程建设“1 3”四方合作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保障资金需求。
再看政策支持。当前,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对引大济岷工程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开展现场考察、调研,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引大济岷工程作出批示指示,并对前期工作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该工程也成为四川省水利厅用举厅之力抓的“一号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水利厅党组今年已连续9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引大济岷工程,制定前期工作计划,深入研究水资源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工程技术等重大问题,算好资源账、经济账、效益账。
四川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梁军表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引水线路要穿越地震断裂带,需要特别注意沿途地质破碎和高地应力给隧洞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