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这两句诗出自欧阳修的长诗《沧浪亭》,是应苏舜钦所邀,为其新建园林沧浪亭所作的题咏。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期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后废置。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时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的苏舜钦,因事获罪被除名后贬为庶人。
“散发弄扁舟”,被贬后其选择隐居,乘船在吴地旅行,偶然发现这处废置的园林,喜欢此处的清幽,就以四万贯的价钱将其买下,题为“沧浪亭”。
这一次的贬逐于“慷慨有大志”的苏舜钦来讲,是极其沉痛的政治打击,因而沧浪亭就成为他的一种精神寄托。
他的愤懑和抑郁,都得以在此抒发和释放,这首《沧浪静吟》便是他在此闲居时所作。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宋 苏舜钦《沧浪静吟》
简译:
绕过空亭,走上石桥,我独自闲步,感觉这园林静谧中的情趣真是绝世无双。
山林中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空疏的门户,那野生的青蔓盘绕屈曲,伸入破败的小窗。
伯夷、叔齐恰逢盛世尚且饿死,三闾大夫屈原遭贬自沉汨罗江。
我如今除了饱食终日、高枕无忧外,唯一的遗憾就是这清澄的美酒太少,不能盛满这大缸。
赏析:
诗的首联和颔联描写沧浪亭的静谧,“独绕虚亭步石矼”,“独”是指园林中只有作者一个人在散步,“虚”是指亭子里空无一人,“石矼”即石桥。
偌大的园林寂然无声,作者一个人绕过一座空无一人的亭子,走上一座空无一人的石桥,并不感到冷清孤寂,因为“静中情味世无双”,他喜欢更享受这样的安静氛围。
颔联进一步拓展沧浪亭的静谧,首句“山蝉带响穿疏户”以动衬静,王籍诗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因为周遭安静,鸟鸣虫啼才更清晰可闻。
次句“野蔓盘青入破窗”则是以静写动,因为这园子太静了,静得能听见花开的声音,能听到草儿发芽破土的声音,甚至,还能看到野蔓悄悄地拔节,而后屈曲着探到窗子里的情形。
颈联引出历史典故,以此来表明自己平静恬淡的心境。
“二子逢时犹死饿”,二子指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伯夷和叔齐,商灭亡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三闾遭逐便沉江。”,三闾是指楚国大夫屈原,因遭人构陷,被放逐湘江,后投汨罗江自尽。
作者同屈原一样,因为被人毁谤而遭贬逐,与伯夷、叔齐一样,适逢政治革新的年代,但却无所作为。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意志消沉到要投江而死,更未“拒依周粟”忍饥而亡,相反,还因为能够“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而使得他颇为满足。
相比于历史人物的悲惨命运,作者为自己遭逐后还能够隐居沧浪亭“饱食高眠”,过安逸闲静的日子而感到庆幸。
但是,他表面上所谓的静终是掩饰不了他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那是含冤受屈无可发泄的痛楚和愤懑,那是“予年己壮志未行”的无限苦闷。
所以,他“愁与酒相攻”,“唯恨醇醪不满缸”,但借酒浇愁,只能暂时忘却,曲终人散,酒醒后依旧是无边的怅惘和孤寂,所以,他只愿长醉不醒。
前两联借园林之静谧写自己内心之宁静,后两联用历史典故抒发自己不幸遭遇,看似写静,实则是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孤寂和无边的愤怒。
“满川风雨看潮生”,看似旷达,实则愁绪满怀,因为自己虽有济苍生之志,却不得不退隐园林,聊以度日,这静,他几时真正享受过呢,所谓的“静中清味”,亦不过是掩饰内心的不平罢了。
写在后面: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出身世宦,景祐元年(1034)进士,以文章知名,致力于诗文革新,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赞其诗“"笔力豪隽"、"超迈横绝"。
苏舜钦的成就不仅在文学上,在政治上,也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他更倾向于庆历革新。
这不仅是范仲淹荐其为入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于他有知遇之恩,而是他本就以“出手洗乾坤”为已任。
因为支持范仲淹主持的新政,苏舜钦遭到了来自旧党的构陷弹劾,坐实了监守自盗之罪,被削籍为民。
凭空遭受不白之冤,这样打击于他来说是极为沉重的,所以他在诗歌和山水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但是,这沉重的愤懑和抑郁,积压在心头太久了,要想摆脱它哪有那么容易,所以,在他这首《沧浪静吟》中,我们总能感受得到他的怨懑、牢*、不满和无从排解的苦闷之情。
苏舜钦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