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表达方式运用和要求
表达方式是指文章写作中经常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写作技法是指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并总结出的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和手段。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表达方式是运用写作技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写作技法包容于表达方式之中;写作技法又具体地体现着表达方式,是表达方式的延伸和拓展。写作技法大多是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派生而来的,但它比表达方式的内涵更细致和具体。当然,并非所有的写作技法都是表达方式的具体化。
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不同的文体有着各自常用的表达方式。一篇文章中往往以一种表达方法为主,同时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一、叙述
一般认为,叙述是将人物、事件本身及其原委陈述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种表述方法。它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基本要素。随着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于叙述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叙述已不仅是原来浅层次上的一种表达手段,它已发展深化为“作家们的一种艺术传达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1]
(一)叙述的视角
叙述在选定其对象之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视角。对于视角,有人从外视角和内视角来分析;有人从固定视点和移动视点来把握;但最直接地影响叙述效果的还是人称的选择。在叙事中,第三人称使用范围最广,其次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是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它在叙事功能上是多维的,最为灵活,但叙事的范围却最窄。
1.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是一种最“古老”的叙事视角。它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第三人称,是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它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意转换时间、空间。因而,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它可以对人物、场景作外部观察,也可以进入人物内心直接展示众多人物的心理。
2.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是以“我”(或“我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并以“我”的口吻来叙述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它是一种单向视角。其中的“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文章中的人物。第一人称叙述容易形成真实、亲切的格调,带有鲜明的主体特征和主观抒情意味。它既适合于内心独白式地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适合于讲故事式地叙述事件,从而在组织篇章结构时显得自由洒脱,无所拘束。
3.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是以“你”(或“你们”)为对象的叙述。因此,它自然具有一种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有人把它叫做“对向视角”。[2]这种视角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第二人称的突出长处在于它的“透视性”。它便于作者挖掘人物的意识,也便于读者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叙述的方法
叙述,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划分方法,而最通常的是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 顺叙
顺叙是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自然序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进程,人物活动的次序或事件的始末进行叙述。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它循着事物发展的程序,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运用顺叙要区分主次,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相间,防止平铺直叙。
2. 倒叙
倒叙是先把叙述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传统上称为“倒插笔”。倒叙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应强行运用。要注意起笔的“倒叙”与后文的“顺叙”部分的衔接,使之连接紧密,过渡自然。如沃勒在《廊桥遗梦》的开头即写道:“从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中,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出来。本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一九八九年的一个秋日,下午晚些时候,我正坐在书桌前注视着眼前电脑荧屏上闪烁的光标,电话铃响了。”作品采用倒叙的笔法来叙述,先写叙述者的现在,然后再回忆故事主人公年轻时的一段恋情,使小说充满怀旧的色彩。
3.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的解说。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
4. 补叙
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待。它的作用在于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处予以弥合。补叙,可以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善,使记叙周严,不留破绽。
5. 平叙
平叙也叫分叙,是对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多件事情所作的平行叙述或交叉叙述。这也就是传统小说中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对那些紧系于同一主干事件中的分支进行叙述时,多采用交叉叙述,这可以把头绪纷繁的人与事表现得有条不紊,并且突出了紧张气氛,增强了表达效果;对那些联系不甚紧密,而又由同一主线贯穿的几个人、事、物进行叙述时,则多采用齐头并进的平行叙述,这可以把平行发展的事件交代得眉目清楚,显得从容不迫,而读者则可以同时看到平行的各个事件,从而获得立体的感受。
二、描写
描写指的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具体或抽象事物的状貌或情态加以形象展示的表达方法。准确生动的描写,可以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印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描写有不同的类别。以描写的风格手法分,有白描、工笔;以描写角度分,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我们以描写的对象区分,介绍其主要类别及要求。
(一)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外形特点的描写。它包括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即从人物外形,展示人物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肖像描写要抓住特点,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力求做到重点突出,形神兼备。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辛十四娘》中的描写:“果真红衣人,振袖倾鬟,亭亭拈带。望见生人,遍室张皇。”寥寥几句,一位温柔美丽、神情差涩甚至张皇失措的少女形象就跃然纸上,可触可感,美不胜收。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独白和语气声态的描写。语言描写要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要符合生活逻辑,突出人物的性格、思想。如陈源斌的《秋菊打官司》中,秋菊反反复复地说“我就是要有个说法”,真实、形象地表现了秋菊执着、倔强、自尊的性格特征。
3.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是对特定的场合中最能表现出人物精神品格的行为、举止的描写。黑格尔指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3]因此,行动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最有力的手段。行动描写要精选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有特征的动作,还要注意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感受的描写。它包括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心态、幻觉、意识流等。心理描写可以直达人的精神领域,透视人物的感情和思想,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心理描写可以由作者直接作心理剖析或由人物直接倾吐;可以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可以用传神的动作和富有表现力的对话;也可以通过梦境、幻觉、意识流动等方式来实现。心理描写一定要以人物表现和情节发展的需要为根据,真正有利于反映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对展示时代风貌,烘托人物心理,渲染情调氛围,增强文章感染力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自然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描写是对自然界的天地日月、山川湖海、草木虫鱼、季节气象等自然环境的描写。自然景物作为文章主要内容时,它往往融入了作者的审美感受,带有某种寓意。更多的情况下,它是作为辅助手段,为表现人物、事件服务的。自然景物不仅可以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而且能够点示时间、地点,暗示人物心境,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展开的时代、社会背景,民俗风尚,人物关系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为人物活动提供社会的舞台和历史的背景,也可以借助具体环境的格局陈设,来映现人物的性格、志趣。
无论是自然景物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都应该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景物应蕴含情感,环境应烘托气氛。只有在它们真正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心境、推动情节发展、突出表现主题、增强文章作品的感染力时,才不会成为文章的赘疣。
(三)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对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描写。一般来说,场面总要有人(或人格化的物)在活动,还要有活动的具体环境空间。场面所描写的是活动着的形象。所以,形象性和流动性是场面描写的基本要求。只有把空间形象的展示与时间过程的流动交织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场面。
(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人、事、景、物中都有它的踪迹。细节描写虽不能独立于其他描写方法而单独存在,但它在表现事物,刻画形象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严监生临死前伸着的两个手指、葛朗台拼命抓住牧师的金十字架这类精湛的细节,在刻画形象的本质意义上胜过许多精彩的描写。
三、抒情
抒情是指作者或文章作品中人物主观感情的表现和抒发。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人物直截了当地表露自己为现实生活所激发的思想感情。如柯岩在《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深情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尽情表达对总理的无限热爱与怀念,即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可以是直白平和地表达;可以是激情如火般地倾吐;也可以是直接呼告或将抒情对象拟人化;还可以让人物运用内心独白坦陈胸怀。直接抒情是在真正需要和水到渠成时的真情流露,而不是矫情地空洞呼喊。运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时要有所节制,否则容易流于空泛、造作。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在写人、叙事、摹景、状物、说理过程中,将这些事物、事理所激发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于笔端。它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1.即事抒情
即事抒情是借助叙事抒发强烈的主观感情。如《孔雀东南飞》通过叙述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的爱情的歌颂与向往之情。这种抒情是“情”由“事”生,即感情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叙事不应满足于对事件作完整详尽的介绍,而应强调随事件发展而起伏变化的情感,在叙述中寓情于事。
2.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的感情。这种抒情是“情”由“景”生,即感情是受景物激发的。写景不是单纯的临山摹水,而要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运用寓情于景的方式,可以是触景生情,也可以情景相生,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发掘对景物的深刻感受和独得之见,都要注意情与景的协调和辩证关系。
3. 即物抒情
即物抒情是借助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寄寓作者的人生感受。它往往要用象征、附会、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曲折动人。运用即物抒情,要选择有特点的事物来寓托感情,要抓住事物的独特的内在品质,使之人格化。如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散文集《莲花香片》中,借菊花普洱茶抒情:“人生也应如是,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敛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情由物生,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通过情感的抒发丰富了事物的内涵。
4. 寄情于理
寄情于理是借助议论来抒发感情。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说理,不像一般议论文章中的说理,要用充足的论据进行论证,而是一种带有很强主观感情色彩的判断和结论,它往往是由所叙述和描写的人、事、景物所引发的议论,多用于记叙类文章和杂文中。如鲁迅的杂文《纪念刘和珍君》,就是在对反动派辛辣的嘲讽和犀利的驳斥中表达对刘和珍深切的怀念,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运用寄情于理的方法,所说的“理”应该精警深邃、富有哲理性,并且富有浓厚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抒情贵在真诚,只要所表达的感情是健康、积极的,那么抒情越是袒露“自我”,便越是真切、独特和具体。此外,要注意表现出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达上力求自然和谐。
四、议论
议论,是依据事实或理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分析的手段,对某些事物表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一种表达方式。议论是对客观世界所做的理性认识和概括反映,它要揭示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联系。它应该是客观、全面的。议论的本质是它的抽象概括性。
(一)议论的要素
议论的基本要素大致有四个方面:论题、论点、论据、论证。
1. 论题
论题是议论的内容和范围中需要阐释、分析的问题。离开了具体的问题,概念的界定、判断的运用、推理的程式、分析的方法都失去了对象。所以说,论题的提出是议论展开的前提和基础。议论必须紧扣论题,解答论题。
2. 论点
论点是作者要阐明或论证的观点、见解、主张。它是对论题的解答、阐述或证明。论点是议论的归结,是核心的要素。在较为复杂的论说性文章中,论点往往不只一个。其中统摄全文,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心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对中心论点起支撑作用的论点是分论点。论点必须明确、严密。
3. 论据
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它是议论的基础。在论点形成和产生之前,论据和论据以外的大量材料是产生论点的土壤。在阐释论点过程中,论据是论点建立的基石和支柱。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大类。理论论据是指从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历史检验的思想材料。它包括经典著作的引文、权威性的言论、科学的定义、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及一般的公理、常识、成语、谚语、寓言等。
4. 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阐释、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要通过剖析事理,显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论点得到确立,成为确定无疑的结论,让人们接受论者的主张。论证是沟通论点和论据逻辑联系的桥梁。
(二)论证的方法
议论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类。立论是从正面阐明作者的主张和见解,证明其正确性;驳论是驳斥他人的观点,证明其观点是错误的。在写作中,既可以单独运用立论或驳论,也可以将二者结合使用。
一)常见的立论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
1. 例证法
例证法是用古今中外的事实作为论据来证明或阐释论点的方法。它所采用的逻辑方法是归纳推理。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论证方法。事例如果选择精当,会有很强的说服力。运用例证要特别注意对例子的阐发分析,切忌罗列例证,谨防以偏概全。
2. 引证法
引证法是引用权威性的言论、科学的定理等来证明论点。它所采用的逻辑方法是演绎推理,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运用引证法,关键要保证所引的理论论据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此外,要注意论证过程中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
3. 因果论证法
因果论证法是通过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阐明论点的正确性。因果论证可以是由果及因,或由因及果,还可以因果互证。运用因果论证,要保证论点与论据之间有必然的、而非虚假的因果关系。
二)驳论是与立论相对应的论证,它以破为主,破中有立。常见的驳论方法有当头棒喝法、归谬法、釜底抽薪法、逻辑错误指正等。
1. 当头棒喝
当头棒喝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其中又分为用确凿的事实驳斥和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剖析两种情形。运用当头棒喝法,一定要抓住对方论点中最本质、最主要的错误确定主攻方向,深入剖析,使错误观点暴露无遗。
2. 归谬法
归谬法是将对方的错误观点、论调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和解剖进而显现其虚假和荒谬的驳论方法,归谬法也是针对论点的反驳方法。归谬法是根据引申出的结果,由果证因。引申出的结论越荒谬,就愈能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所以,引申必须合理、严密,以显示出荒谬的结论与错误论点之间的必然的逻辑联系。运用归谬法能使文章犀利、泼辣,富于幽默感或讽刺意味。
3.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指通过证明对方论据的虚假,使其论点无法立足。这是一种直接针对论据的反驳方法。反驳虚假的论据,可以只选取对方论据中有代表性的或重要的材料进行驳斥。只要拆除了对方观点赖以存在的主要支柱,其观点也就不攻自破。还可以将对方的论据逐一驳斥,如果对方的论据全被驳倒,论敌即无可乘之隙。
4. 逻辑错误指正
逻辑错误指正是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从而推翻对方论点。逻辑错误指正,可以指出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推不出”的错误;可以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偷换论题或偷换概念的伎俩;也可以挑明对方在论证中言论的自相矛盾之处;还可以批评对方循环论证的毛病等。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紧紧抓住对方在逻辑上的要害,给以致命一击,而不可四面出击,分散力量。
三)其他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在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是在比较同一事物的不同状况中进行论述。其方法,一是运用比较;一是围绕论题列出正反相对的观点,在辨析之中来论证。
b、类比论证:分析两个事物,根据其中一个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推论出另外一个事物也会具有这一特性。
c、比喻论证:借一些同所论述的事理性质很不一致的材料为论据来进行论证,具有说理形象、生动的特点。
d、引用论证: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或其他名言警句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主要有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两种形式。
五、说明
说明,是运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所做的客观明晰的解说和阐释。说明的内容要科学,说明的态度要客观,表述应简明、概括、准确。
一)说明要求
1、抓住事物的规律、特征
2、科学严谨
措辞的分寸:“多半是”、“都是”、“一切”、“所有”、“大部分”、“可能”、“大概”、“总体而言”、“大致来说”
数字数据:概数、约数与确数;整数与小数
3、条理性
二)说明的类别
说明的类别,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分法。根据说明的形式,可分为简单说明和复杂说明;根据语体,说明文又可分为科技性说明和文艺性说明;根据说明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阐释性说明、简述性说明、实用性说明。而最常见的是根据说明的对象,分为对具体事物的说明和对抽象事理的说明。
三)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定义说明法、诠释说明法、分类说明法、分解说明法、形象说明法、比较说明法、比喻说明法、举例说明法、引用说明法、数字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
①分类说明。将需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②分解说明。把一个完整的事物或现象分为若干小部分,然后逐个加以说明。
③举例说明。用具体的例子来帮助说明。
④比较说明。用具体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抽象事理或人们不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从比较中来说明后者的性质、特点、原理等。
⑤比喻说明。在两件性质不相同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似点,用比喻的方法来突出被比喻的事物的特点。
⑥定义说明。用简洁而明白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内涵。
⑦诠释说明。对概念进行解释。
⑧计数说明。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点。
⑨换算说明:把数字,通常是大数字,换算成容易把握的事物、情况来作说明。
四)说明的艺术
1、化枯燥为形象
(1)插入趣闻:在说明的过程中插入神话、传说、故事等。如《死海不死》在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时,插入了古罗马元帅处决俘虏,两次将俘虏投入海中却不沉的传说;在说明死海的成因时,又插入了鲁特的妻子变成石人的神话。
(2)引用诗文、谜语、歇后语等。
(3)拟人化说明。比如《猪的自述》、《鸟的对话》
(4)比喻说明:《向沙漠进军》把沙漠向人类进攻的两种方式比喻成“游击战”和“运动战”。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