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灸法分类
直接灸:温热灸、发疱灸、化脓
间接灸:隔姜、隔盐、隔蒜、隔附子饼灸
艾条悬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
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温针灸
1、直接灸
根据已经发现的史料记载,早期的艾灸是着肤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穴位皮肤上来施灸的一种方法。
《灵枢.经水》:“其治以针艾”,并提出“壮”的说法。
用艾绒搓成锥形体的艾柱,一柱为一壮。
着肤艾炷灸,从发明到近代,一直是灸疗的主要形式。
施灸时,把艾柱放在皮肤上,患处或者穴位,点燃艾柱尖部,使其自然下燃,热力、药力渗入人体起到治疗作用。
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温热灸、发疱灸和瘢痕灸三种。
(1)温热灸:
灸到皮肤起红晕,但是又不灼伤皮肤,不留瘢痕。
一般用麦粒壮,临床适用于虚寒病的轻症。
(2)发疱灸
临床上发泡灸多用小艾炷,对皮肤的灼烫程度较轻。
当病人感到皮肤发烫后再继续灸3-5秒钟,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黄斑,过一段时间会出小水泡,不要挑破,让身体自然吸收。
发疱灸适用于一般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皮肤疣等。
(3)瘢痕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
用黄豆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化脓、结痂,痂脱落后留有永久性的瘢痕,故名瘢痕灸。
化脓灸在我国盛行已久,历代灸家多重视发灸疮,视为除病要决。
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不坏,则,病不除也。”
施化脓灸,如果灸疮大,后期护理不当容易感染,但其效果非常规灸法可比。
化脓灸除了有常规灸法的效果以外,其特有的导致局部化脓及形成瘢痕的过程,又构成巧妙的、持续激发人体抗病功能的过程,对很多慢性病效果良好。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利用其他物品将艾炷与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
间接灸法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且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
间接灸法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
(1)隔姜灸:利用姜片做隔物而施灸。
生姜辛温无毒,生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的功效。
施灸时把姜片扎几个洞放上艾柱,每次3、5、7壮。
(2)隔蒜灸:利用蒜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
大蒜辛温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
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疽、溃疡、疮疖、无名肿毒。
(4)隔附子灸:是用附子作间隔物施灸的一种方法。
附子辛热有毒,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附子与艾火并用,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
3、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在施灸部位(穴位)进行熏灸的方法。
艾条灸分为手持灸和艾灸器灸两种方法。
手持灸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
(1)温和灸:施灸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穴位两侧,以感知患者皮肤受热程度,右手持艾条施灸。
此法温通经脉、散寒祛邪,多用于灸治慢性病,临床运用最为广泛。
(2)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旋于施灸部位上,距离皮肤3cm,平行往复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
(3)雀啄灸: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上下移动,鸟雀啄米样施灸。
4、艾灸盒
艾灸盒有很多种,建议使用类似于悬灸的灸具,明火对照穴位,这样效果更好一些。
5、温针灸
是在针灸针刺入穴位以后,在针的尾部点上艾柱,相当于针和灸同步操作,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6、实按灸
又叫太乙针灸、雷火神针
先用一层中药包敷在施灸部位(中药装在棉布袋里),同时准备两支艾条。
把一支点燃的艾条按压在棉布上3-5秒钟,然后换另外一支艾条,每个部位10-15分钟。
内容来源:天艾康赵阳微信公众号
整理编辑: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社
通讯员: 秦沙沙 孙磊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