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新闻报道"南极发现全球首只金色企鹅",专家称应是白化病所致。其实不仅企鹅会出现白化病,人类也会出现。
那么白化病到底是个什么疾病呢?
真的就是全身变白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白化病。
什么是白化病?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全身各部位色素缺乏。白化病分为3型:眼皮肤白化病(皮肤和眼部都受累及,OCA)、眼白化病(仅眼部受累及,OA)和白化病相关综合征(存在全身性白化病的表现,又有其他系统异常)。
白化病常见吗?白化病属于罕见病,白化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多来自西方人群(以北美和欧洲为主),总体发病率约为1∶17 000(1∶10 000 ~20 000) 。非洲一些国家的发病率可高达1∶1400,这可能是缘于近亲婚配和奠基者效应 。中国人群白化病的总体发病率为1∶18 000
怎么识别白化病?OCA分为7型。患者出生即有临床表现,因全身皮肤色素缺乏,皮肤毛细血管显露,皮肤薄而柔软,呈白色及红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患者对紫外线高度敏感,常出现日光性皮炎、光化性唇炎、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等疾病。毛发呈纯白、银白、黄色、金色或茶色。眼睫毛及眉毛呈白色或淡黄色。视网膜、虹膜颜色减退,瞳孔颜色减退。白天畏光明显,夜视正常,同时还可以伴有其他视觉改变,如视野敏锐度下降、视网膜中央凹发育不良、视交叉处神经路径改变、眼球震颤。
怀疑得了白化病,该怎么办?如果出现了上面那些症状,请立即就医
假设生过白化病患儿的孕妇再次*时,通过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产前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①通过胎儿头皮或皮肤毛囊活检电镜诊断:观察黑素细胞中有无成熟的黑素小体。
②通过胎儿镜直接观察诊断:方式为在孕19~27周,在B超引导下于羊水池最深处应用胎儿镜进入羊膜腔,观察胎儿头发颜色,进行白化病产前诊断。
③产前基因诊断:首先明确家系中基因突变,然后在孕10~12周通过绒毛穿刺,提取胎儿基因组DNA进行分析,从而达到产前诊断的目的。
还可以做基因检测,针对中国人群的特点优化的白化病分子诊断流程如下
()首先根据临床表现以及人群突变频率和热点,利用Sanger测序对TYROCA2.SLC45A2等基因进行检测并且首选突变热点区域.可为大部分患者做出快速的分型诊断;
(2)结果为阴性或致病基因较大(如CHS1)者可针对色素减退相关基因进行下一代测序:包括18个已知白化病致病基因(表1)和82个白化病候选基因;
(3)如结果仍为阴性,或患者为纯合变异而亲代来源不明需排除变异同源区的大片段缺失.或患者仅发现一个致病变异.或NGS数据提示存在基因拷贝数变异时可通过荧光定量PCR或MLPA检测进行验证01211;
(4)以上检查仍为阴性者.需进行全外显子组或全基因组测序;
(5)通常对于 NGS检测的结果还需要利用 Sanger 测序对其进行家系验证,以判断其是否为新发突变(de nouo mutation)。当发现 2 个反式致病变异,或者纯合致病变异分别来自刘辛时即面做出明确诊断。
自己是白化病,那生的孩子一定会的白化病吗?如果父母双方都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生下的孩子有4种可能:
1.完全正常;2和3.表现正常,但是携带白化病基因;4.患有白化病。也就是说一对各自都携带白化病基因的夫妇,有1/4的几率生下白化病孩子。
如果白化病人和表现健康的人结婚,有3种可能:
- 表现健康的人携带和对方一样的白化病基因,两人会生出白化病孩子;
- 表现健康的人没有携带和对方一样的白化病基因,两人会生出表现正常的孩子,但是可能携带白化病基因;
- 表现健康的人携带白化病基因,但是和对方不同,两人会生出表现正常的孩子,但是可能携带白化病基因。
白化病通常不影响寿命,发育、智力水平、生育能力均正常,但光敏感会限制患者户外活动。白化病患者皮肤不会被晒黑,但很容易被晒伤。
相关网络资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李巍课题组针对人和小鼠的白化病相关基因,设计出一种基因导向型文件(gene-oriented file)格式,收录了不同白化病基因的突变并整合了相关数据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预测分析,开发出一个HPSD数据库(http://www.genelab-bch.com.cn/HPSD/)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 William Oetting 实验室建立了一个白化病数据库(Albinism Database,http:// www.ifpcs.org/albinism/)收录了部分白化病的已知基因突变和SNP。此外,欧洲色素细胞学会建立了一个色素相关基因数据库(Color Genes,http:// www.espcr.org/micemut/),这些基因可以导致色素减低或沉着,其中一些基因的突变在小鼠或其他模式动物中被证实可导致白化病,是人类白化病候选基因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白化病诊治指南[A]. Chinese Practical Journal of Rural Doctor 2019 Vol.26 No.9.
2.GranskovK,EkJ,Brondum-Nielsenk,Oculocutaneousalbinism[J].Orphanet J Rare Dis,2007,2:43.
3.Zuhlke C,Criee C,Gemoll T,etal.Polymorphisms in the genes for oculocutaneous albinism type 1and type 4 in the German population[J].Pigment Cell Res,2007,20(3):225-227.
4.Rooryck C,Morice-Picard F,Elcioglu NH,etal.Molecular diagnosis of oculocutaneous albinism:new mutations in the OCA1-4 genes and practical aspects[J].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2008,21(5):583-587.
5.SpritzRA,Fukai K,Holmes SA,etal.Frequent intragenic deletion of the P gene in tanzanian patients with type II 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2)[J].Am J Hum Genet,1995,56(6):1320-1323.
6.Cruz-Inigo AE,Ladizinski B,Sethi A.Albinism in Africa:stigma,slaughter and awareness campaigns[J].Dermatol Clin,2011,29(1):79-87.
7.龚瑶琴,邵常顺.白化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J].遗传学报,1994,21(3):169-172.
8.Bennett DC. Lamoreux MLThe color loci of mice - a genetic century[1].PigmentCellRes200316(4):333-344.DOI:10.1034/.1600-0749.2003.00067.x.
9.Li w.He M.Zhou H.et al. Mutational data integration in gene oriented files of the Hermansky-Pudlak SyndromeDatabaseL].Hum Mutat.2006.27(5):402-107. DOI.10.1002/humu.20309.